忻颖
今年6月,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看了关于巴切瓦舞蹈团艺术总监欧哈德·纳哈林的纪录片 《嘎嘎先生》。没想到,四个月后,从影像到现场,由巴切瓦舞蹈团演绎、汇集纳哈林经典作品的《十舞》亮相艺术节,让我在剧场里亲身体验了“嘎嘎”的魅力。
去年也是艺术节,我曾观赏玛莎·葛兰姆舞蹈团现代舞团带来的玛莎经典舞蹈。纳哈林22岁才开始专业舞蹈训练,初进巴切瓦舞蹈团他就被该团的艺术指导、“现代舞之母”玛莎·葛兰姆相中。然而,随着纳哈林在艺术上不断成熟,他“背叛”了玛莎·葛兰姆的舞蹈理念,逐渐开创出自己的理论和风格,他将这种风格语汇命名为“嘎嘎”。似乎冥冥之中,构成了一次寻缘与回顾。
20世纪以来,现代舞前所未有地关注人的内心体验和精神世界,不断寻求新的舞蹈语汇,让肢体能外化内在。与此同时,舞蹈也前所未有地与其他艺术形式发生联接。玛莎·葛兰姆舞蹈团的作品中展示了玛莎·葛兰姆与毕加索、斯特拉文斯基之间的渊源,舞蹈的灵感与画作、音乐息息相关。
相比玛莎·葛兰姆从生理、美术等学科中提炼自己的理论和语言不同,纳哈林“嘎嘎”的诞生,源自他自己身体疼痛的体验。“嘎嘎”注重感官的探究以及身体运动的有效性,它不强调造型的意义和动作的结果,而是让舞者自己通过体验激发身体自然迸发的反应。
《十舞》中,音乐的表现也功不可没,或者说,它本身就是由音乐与舞蹈共同构成的剧场。每一次举手投足都与每一声旋律水乳交融,在视觉和听觉上共同表达,叠加出震撼的表现力。
还有个奇妙的地方是,《十舞》虽说是10个舞蹈的片段汇编,但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这10部舞蹈作品的10个片段,年代从1990年到2011年,除了开场的《细胞分裂》,舞者们没有怎么换装,作品与作品似乎没有旗帜鲜明的分割,更像是刻意柔和了界限,浑然一体。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十舞》,没有答案,只有体验。最让人动容的是舞者们扑面而来的感性、鲜活,仿佛随着他们的起伏,我们内心的体验也在流动。那一刻,我与艺术家深入地分享对生命力的鲜活感受。(作者系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