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
日前,应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之邀,迪图瓦与英国皇家爱乐乐团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音乐会演出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著名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由现今古典乐坛炙手可热的当红法国小生戈蒂埃·卡普松担纲大提琴独奏,下半场则由指挥与乐队奉上具有浓重戏剧意味和史诗性格的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出生于瑞士的夏尔·迪图瓦已是耄耋老人,世界级名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自1946年9月首次公开亮相以来也走过了整整70个年头。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始于1894年11月,1896年由德沃夏克亲自指挥伦敦爱乐乐团首演,因此今年也恰巧是该曲演出120周年。整部作品贯穿着一股浓重的思乡情结,无论是第一乐章略带抒情感伤歌唱着的第二主题,抑或第二乐章乐思性格的前后对比,都通过音乐语言的吐露达到与情感表现的完美统一。在某种程度上德沃夏克的这首乐曲可以称为“乡愁”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是如此长久、真切地沉浸在“去国怀乡”的情结之中,他扎根于家乡的内心,使他说出“每当我演奏它的时候,我常常为之而感动”这样的话语。
作为历史上凤毛麟角的大提琴协奏曲佳作,这部作品向来为音乐家所青睐,其在音乐会现场和灌录唱片上的曝光率都相当之高,迪图瓦与卡普松在上海合作该曲也并非首次:早在2013年7月二人就于第四届上海夏季音乐节上与中国爱乐乐团演出过。比起那一次户外开放式场地的演奏,卡普松当晚的演绎堪称完美。《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为协奏曲交响化的成功典范,独奏与乐队的抗衡是乐曲的诠释重点之一,而该曲又在管弦乐队的编排上彰显出相当厚重的声势。因此,在乐队气势逼人的音响铺陈之中,独奏大提琴唯有具备强劲的能量与脱颖而出的光泽,才能与乐队两相承托,在结构精彩的谋篇布局中,引出整体音响效果的澎湃与震撼。卡普松做到了,他拉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深切而彻底的,穿越德沃夏克农夫般的质朴,透过波西米亚民间音乐的真诚:在迪图瓦举重若轻的指挥手势中,与圆号、长笛等其他乐器之间的重奏、对话清晰而绝妙;揉弦技法的运用根据各种音色需求有着不同程度的展开,细腻而出神入化;琴声摩擦的粗重质感刻骨铭心,这种冲击带来内心的情感磨损,在故土之恋里永不回首;大提琴模仿人声歌唱的旋律感人至深,第二乐章纪念已故爱慕少女的主题,卡普松给出了最动人的忧愁表达;加上他俊朗迷人的侧颜,投入地演绎,拥抱着暗木色的大提琴几乎合二为一,美若油画,令听众为之动容,甚至落泪。诚然,我们始终无法确切地知晓音乐何以动人,但她就是能走进你的内心,遮蔽一切去打动你。
与上半场的洒脱相比,迪图瓦在下半场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中的挥运之风更具张力,引领乐队将乐曲中所蕴含的贝多芬式的“从黑暗到光明”的气质慢慢剥露出来,从而将作品中不稳定的情绪、充满内心矛盾斗争的戏剧性冲突层层展开。
尽管整场演出乐队的低音部分略有瑕疵,但并不影响在这样一个对指挥家、乐团、曲目而言都极具特殊意义的年份,在沪上舞台所呈现的这场演出其精彩程度与艺术水准。终场,观众报以长达十几分钟的热烈掌声,而虽已高龄却幽默依旧的迪图瓦,在加演了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一首》之后便俏皮地向观众挥手告别了。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