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丝丝防备,“蓝瘦+香菇”攻占朋友圈,又在不到30天内迅速跌出热搜榜。如果不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相信大多人会以为这是一种蓝色条状菌菇。但事实上,这个词语就是用南宁口音说出的“难受,想哭”。事件的源头是有位南宁小伙上传了一条自拍短视频,在诉说女友离开后的心酸时,反复地说“蓝瘦,香菇”。
几天之后,这条并不存在的蓝色条状菌菇爆红网络。不仅出现大量同名手机游戏,各种版本的弹唱歌曲,还有大量动画和混剪视频,甚至,“蓝瘦香菇品牌”也被抢注——“蓝瘦香菇某某公司”在深圳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元。
在学者看来,在强调参与感的网络精神作用下,制造与使用热词是人们加入网络集体狂欢的最低入场券,而在这些每年批量生产的热词背后,营销的成分已经越来越高。
网络热词的走红背后,自然有其传播学与心理学逻辑,只是这种一窝蜂的另类热词营销套路,又能“玩”多久呢?
无害的不协调感十社会心理投射,成为走红公式
口音与错字成就的热词不少。除了“蓝瘦”“香菇”外,今年的热词中还有“方了”,意为“慌了”,出自网上一个翻唱《童话》的视频,其中一句“我开始慌了”因为翻唱者发音不够标准,被弹幕吐槽为“我开始方了”,这个说法便从此流传开来。
并未填补语意空白的口音与错字凭什么引爆网络?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杨鹏看来,两个热词在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无害的不协调感,从而达到一种戏谑诙谐的陌生化效果。“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单向的传播途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双重属性,参与感与个性化需求强烈。为了突显自我,网络流行文化通常会以一种与主流刻意疏离的形式出现,这也是为什么粗糙、简陋甚至是不规范的表达会在网络风靡;而为了获得参与感,网民们又会刻意地去频繁使用这些网络热词。”
搞笑的形式之外,另类网络新词的走红也折射了某种社会心态。有专家分析说,国庆长假过后,上班族们连上7天班,“蓝瘦+香菇”恰巧迎上了大家“累觉不爱”的档口;而另一方面,习惯了在他人面前故作坚强的好面子的职场人,面对“蓝瘦+香菇”,体会了展现自身脆弱的轻松,压抑的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同样,王健林的一句“定一个小目标,先挣它一个亿”,因暗含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戳中众多网民的情绪。
平均寿命47天,另类热词营销全是套路
“蓝瘦”“香菇”火了,也带火了视频的制作者。就在“蓝瘦”“香菇”成为网络热词的当口,视频作者便开出了自己的微博号和直播,第一条微博就是:“哈哈哈,香菇贵了2元一斤!”一下子收获1万多条点评,4万多个点赞,网络直播更是吸引了一千多万网友。
到底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营销?无论哪种,另类热词无疑已经是被广泛使用的营销手段。“越是细微的东西越有渗透力,而网络热词恰恰有短小、易记、暗示性强等特点。如今对影视剧、游戏、电商、明星甚至是网红而言,网络热词的争夺战基本等同于话语权与知名度的争夺战。”杨鹏说。
在影视圈,网络宣传几乎都离不开“热词营销”——为每一阶段播出内容找到具有戏剧性与传播力的热词,或者蹭上最流行的热词吸引眼球。今年初刷屏的“撩妹”一词便是某大热剧《太阳的后裔》营销团队的手笔。据悉,在该剧播出的前一周,负责媒体营销的团队就开始审片并且寻找宣传爆点。在观看了第一集后,一位工作人员感叹“宋仲基很会‘撩妹’”,而当时“撩妹”一词已经因为网络剧《太子妃升职记》中某位角色的性格特点而稍有知名度。于是,《太阳的后裔》团队开始以“撩妹”为关键词,制作网络表情包、抠病毒传播短视频、做媒体沟通素材等等。在电视剧播出的第一时间,密集投放的物料一下子将“撩妹”推上了某社交平台热搜榜榜首。
有数据显示,另类网络热词大多平均寿命只有47天。在学者看来,除了网络不断更迭的大潮流外,不少热词的短命也因为其火热的表现只是被刻意营造的假象,脱离了精心的营销助力,所谓热词便会迅速“隐退”。一切正如网友调侃,“原来最长的路,是你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