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音起,笙来合;呼麦演唱,马头琴弹奏出绵长的旋律;加上协奏乐器中原生态性的音响共鸣……民族音乐在普通观众的认识中往往是含蓄、古典的代名词。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有着各自的地方风格,或粗狂,或细腻缠绵,或意境深远,但共同之处是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以及精致的配器。
上海交响乐团在2月6日小年夜,将为乐迷奉献史上首场庆贺中国新年的“新春音乐会”,曲目一律选用民族音乐及乐器,除了大家熟悉的上交演奏上交驻团作曲家朱践耳大师的作品 《黔岭素描》,李焕之的 《春节序曲》,也有上海观众所不熟悉的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张豪夫所作的 《圣咏长安》 和笙演奏大师翁镇发演绎德国作曲家施耐德创作的笙协奏曲 《易》 等作品。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说,这场音乐会不会办成一场民族乐器独奏会,而是中西乐器合璧的盛会。
在交响音乐会上演奏民族音乐,不失为传播中国独特文化的最好方式,同时,也让人们重新认识民乐的博大精深与现代美好。
一件乐器传递出中国文化灵魂
执棒这场音乐会的是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阎惠昌,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民族音乐在近20年发展非常迅速,信息时代让人们对民族音乐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有原有传统音乐特点的基础上,要更加多元化,不仅要赋予曲目时代的气息,还要有更为丰富的音乐色彩”。
上海出生的笙演奏大师翁镇发,是阎惠昌极为敬仰的音乐家。音乐会下半场,将特别请他为家乡观众献上协奏曲《易》 的第四乐章 《泽》。《易》 是德国作曲家施耐德创作的一首笙协奏曲,灵感来源中国的 《易经》。翁镇发用笙———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之一来表现一位德国作曲家笔下的易经八卦之“泽”。“在八卦中,‘泽,意喻愉悦,映衬了大海平和的图景,也有新的一年快乐、吉祥的寓意,很适合在新春音乐会上演奏。”阎惠昌介绍说。施耐德曾这样评价翁镇发演奏的 《易》:“笙的音色和无穷表现力不断地吸引着我,它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中国精神的灵魂,使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共鸣。”
有意思的是,翁镇发演出中所使用的笙,来自他自己的创新发明。1985年,他和另一位笙演奏家牟善平一起研究改良出“37簧加键圆笙”,对笙这一古老中国乐器进行了一次革命———它几乎完全保留了古老传统的指法,但在这个基础上改良为可以演奏任何风格的中西音乐的平均律乐器,其中也包括调性复杂的现代派音乐。至今为它创作的协奏曲已多达16部,恩耀特·施耐德的两首笙协奏曲、胡斯·扬盛的笙协奏曲《四首歌》 等。2005年,翁镇发受荷兰新乐团之邀赴荷兰成功首演盖拉德·勒西作曲的现代派笙协奏曲《河、格、形》;同年,他演绎了许舒亚作曲的笙与弦乐四重奏《题献II》;2012年,他在德国北部城市基尔演奏了施耐德的笙协奏曲《易》。西方作曲家为了要给笙创作,一定要先买一件37簧笙学习,认识它的演奏法、指法及和声组合。可以说,随着这把乐器的声名鹊起,博大精深的中国民乐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情歌”神来之笔原是窗外飘来的歌声
本场演出中还将呈现另一位大师的作品,那就是上交驻团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 《黔岭素描》。阎惠昌说自己和这首曲子也颇有渊源,“我在上音读书时就听到过这首经典作品,几年前经由朱大师亲自为香港中乐团改编为民族乐队版本,并由我演出过多次”,阎惠昌回忆道,2013年他曾去朱践耳家中拜访,朱先生当时为他生动地描述了这首作品的采风、写作过程———那“情歌”主题的神来之笔原来是他在傍晚时分依傍窗口,贵州山寨篝火晚会飘来的歌声。此次音乐会中节选第三乐章 《月夜情歌》和第四乐章 《节日》,是中国当代管弦乐作品中以传统的、现代的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表示,乐团演出中国作品的初衷,是想通过中西方乐器的跨界合作,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