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上海交响乐团参加纪念联合国成立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音乐会演出。 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摄
■文汇报记者 徐璐明
1945年9月2日,二战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宣告二战结束。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70年后,在美国当地时间28日晚,由上海国际艺术节委派的上海交响乐团登上了联合国大会厅,在金色庄严的联合国徽记下,上演了“纪念联合国成立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音乐会”。作为首支进入联合国大会厅演出的中国职业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用出色的表现,征服了台下近2000位各国嘉宾。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刘结一大使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联合国成立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值此重要时刻,我们通过这场音乐会,缅怀战争的无辜遇难者,并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浴血奋战的志士及所有为人类和平事业奋斗的人们致敬。他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开辟的东方主战场,不仅对打击日本侵略者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配合了其他地区的战略行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联合国副秘书长加亚克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联合国创立和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她表示,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举办这场音乐会,可以帮助我们通过音乐的力量,回顾过去70年国际社会走过的道路,铭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提到演出曲目中的《辛德勒名单》主题曲,她说,这不禁让人们联想起犹太人遭受大屠杀以及上海在二战期间接纳大量犹太难民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携手合作,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场有关苦难和希望的音乐会
音乐会以作曲家邹野为本场音乐会委约创作的交响序曲《上海1937》作为开篇。音乐将观众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二战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上海也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邹野正是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部单乐章作品,试图用音乐为上海这座英雄之城树起一座丰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以感恩之心,铭记那些在民族危难时作出伟大贡献的中华儿女。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说,在策划这台音乐会时,曾有人建议演奏西方经典作品更符合西方观众的欣赏习惯,“但是在这个特殊的场合,我们最后决定还是选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为开篇。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是正确的。”
一曲奏罢,如潮水般的掌声让邹野感到异常兴奋,“感谢上海交响乐团出色的演绎,将我凝聚在音乐中的情感真实完整地表达了出来。我希望,通过我的音乐,能将中国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愿传递给全世界,更提醒观众要铭记这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
同样,这场音乐会的其它作品也都隐现着对于战争的憎恶和对于和平的向往。萨缪尔·巴伯的《弦乐柔板》、柴科夫基斯的《如歌的行板》、贝多芬的《合唱幻想曲》都让人窥见磨难之后闪烁的曙光。俄罗斯小提琴家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本人也是犹太人,由他带来的《辛德勒的名单》将残酷战争阴影下人们的伤痛以及其中蕴含着的人性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本场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5个二战同盟国成员的6位艺术家以及美国合唱团队MasterVoice与上交同台,合作了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专程从法国赶来参与演出的女中音奥赫莉娅·瓦拉克说:“即使你无法听懂这部‘合唱幻想曲’的歌词,但音乐中传递出来的振奋、欢愉的情绪和英雄气概,却能震撼到每一位观众。”
在热情的掌声后,合唱队与上交共同为观众献上了返场歌曲《茉莉花》,音乐会在委婉清丽的旋律中接近尾声。
克服重重困难登上联合国舞台
这台音乐会从构思到最终踏上联合国大会会议厅,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联合国大会厅并非常规的音乐厅构造,舞台偏小,且不在一个平面上。此外,会议厅上还有两个固定的讲台,无法移动。这就意味着乐团无法按照常规方式摆放座位。“为了让全编制的交响乐团登上这个舞台,我们的技术人员与联合国工程部进行了反复的沟通,见缝插针地将乐队成员安置在舞台上。”记者在现场看到,乐团采用了特殊的摆位方式,铜管组从舞台的后侧转移到了左侧最外的位置。
由于场地限制,会议厅只能在演出当天走台。在经历14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后,为调整出良好的演奏状态,抵达纽约第二天,上交即进入“备战”模式,连续2天租借距离酒店10公里外的排练厅,进行全天候封闭排练。上交音乐总监余隆说:“这是一场有关苦难和希望的音乐会。回望历史,那些铭记于心的感恩,促使我们更加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