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定描绘的外滩街景。(上海油画雕塑院供图)
■本报记者 徐维欣
日前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行的“哈定文献展”中,近50幅水彩、油画作品,配以大量的老照片、书信等史料,述说了中国“第二代西画家”哈定的多彩艺术人生。
哈定曾用轻巧的水彩笔触绘制了诸多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上世纪50年代他在上海设立的“哈定画室”更是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业内认为,这次“文献展”不仅关乎艺术,更针对审美、生存、人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在人们对文化和精神需求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文献展”无疑将帮助观众进入一种特定的历史语境,从而更全面、更深入地阅读艺术作品,理解艺术家群体对于推动文化的贡献。
展览专区还原哈定工作室
哈定的祖父哈少甫是西泠印社的第二任社长,因为耳濡目染,哈定自幼便开始学习中国画。在开办“哈定画室”后,他不断总结自己在绘画学习和美术教学中的经验,先后编写了《怎样画人像》和《怎样画铅笔画》两本专著,填补了当时我国基础美术教材的空白。美术史学家邵大箴这般评价:“我们刚开始接触美术的时候,就看到哈定先生写的这几本书。”
这次展览还专辟了一块区域还原了哈定的工作室。其中,摆放在画架上的一幅《弘一法师》素描草图,是哈定生前最后一件未完成的作品。老人在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仍然没有放下画笔。展览中一座雕塑“哈少女”源自哈定的浪漫爱情故事。著名雕塑家张充仁以“哈少女”为题创作了一尊雕塑,记录了这段画坛佳话。
爱情之外,师生情也同样值得细品。陈逸飞是上世纪60年代哈定在上海美专任教时的学生。1977年,陈逸飞在与魏景山合作巨幅油画《占领总统府》时,还带了用水粉画创作的草图专程来到哈定寓所求教,尊重和信赖溢于言表。
“文献展”修正补充美术史
包括“哈定文献展”在内,上海油雕院3年间已经连续举办3个文献展,此前两个分别为“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和“张充仁文献展(1936-1966)”。3位艺术家分别在油画、雕塑和水彩三大领域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他们的作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上海美术的成就与高峰。负责3次文献展策划的上海油雕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说,对这3位艺术家的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是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一次很好的回顾与思考。
以往缘于时间与美术史观念的因素,对他们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公正。“比如,新中国美术史的写作基本集中在一条主题性创作的主线上。对于张充仁先生的架上雕塑作品《恋爱与责任》《青溪》等,以及哈定先生的上海风景系列、静物系列和肖像画系列等均被排除于美术史的视野之外、掩埋于历史的深处。”傅军表示,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献展”是对美术史观念的一次修正和补充。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