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张曼玉在代表作《花样年华》中举手投足展现风韵与性感。
“真由美”在上世纪80年代曾被国人视作“真正的女人”。
文汇报记者 童薇菁
“除了狗仔队,人们和明星之间的联系通常比他们意识到的更紧密。”美国学者吉布·福尔斯在其《明星震惊事》一书中,详细地研究了百位明星的“兴衰史”。福尔斯说,他们非常精准地、并且有规律地掐准了人们的情绪脉搏,“明星是人们获得成功的虚拟介质。他们代表了男性魅力与女性魅力的标准,他们为每个时代对于美的想象,塑造了可以量化的标准:他们的脸庞、五官比例、身材特点……不仅如此,他们还教会我们购物、在脸上涂脂抹粉、参加各种活动,并为我们的消费指出方向,不符合他们营造的潮流,你就落伍了。”
活跃在大众传媒中的女明星们,既满足了普通人对美女的幻想,又成就了女性受众们对于美的寄托。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和影视剧产业化的加速,一批女明星所塑造的形象成为经典,由此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向。如今,新生代偶像依旧层出不穷,但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掩盖整体同质化的事实,美女所带来的商业效应正成为产业的主流导向,技术的革新使美女成为可大规模复制的生产品。于是,一样的妆容、一致的眼角、无差的脸型、相似的模样,美女的雷同化从银幕、互联网中开始发酵,蔓延到大众审美的细枝末节。
●影视剧中的“惊艳”,深刻的印象,来自经典的作品
“无作品不成美人”,香港著名导演吴思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以此评价上世纪80年代香港影坛的几位女神级明星。林青霞、张曼玉、钟楚红,她们见证并且成就了香港电影的辉煌,是电影导演徐克,王家卫等最为青睐的女演员。“你会发现,她们的美极富个性,你无法说出谁美谁不美,无法比较谁更美,”吴思远说,“为什么人们至今对她们印象深刻?最主要的是,她们各自有经典的代表作品。”
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是直接引发香港电影上世纪90年代辉煌的最重要原因。而鬼才导演,如许鞍华、王家卫、徐克、吴宇森等人则支撑起了香港电影的繁荣。在这样有利的发展环境下,对女演员来说,没有努力,不求突破,则不会有成功。“首先当然要有基本的外形美感,这是第一层次的美。通过角色的演绎,打造自己的个性美,是第二层次上的,这时就会产生辨识度。而最高层次的美,则要求演员做到内外兼修。”吴思远说。
在林青霞塑造的“东方不败”、“练霓裳”;王祖贤的“聂小倩”;张曼玉的“金镶玉”、“小青”等成为永恒的经典之前,香港的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也曾在上世纪60年代引领过另一段“美人传奇”。总裁邵逸夫拉拢了当时最红的女明星李丽华和林黛,使她们成为邵氏的演员;并大量栽培新人,郑佩佩、何莉莉等都是邵氏一手捧红的大明星,正是她们真正擦亮了邵氏的金字招牌。女星独霸影坛的局面一直要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张彻开启阳刚武侠潮流才逐渐得以扭转。此前的香港影坛一直是这些美丽女子的天下。由邵氏出品、1961年上映的《星星月亮太阳》,有当时尤敏、葛兰、叶枫三位天后级女明星同台飙戏,可谓一时无二。可能如今的观众并不了解,最早的“聂小倩”并非是王祖贤,而是邵氏的古典美人乐蒂,她不仅主演过《倩女幽魂》,还主演过《黛玉葬花》中的林黛玉。由于邵氏雄厚资本的支撑,以及对观众市场的精准把握,邵氏出品的一系列古装电影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些昔日女神也因此凭借影像资料留下了绝代风华。
1979年,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主演的《追捕》在中国放映后引起巨大反响。由中野良子饰演的女主角真由美清纯秀美,敢爱敢恨。当时人们一度认为“真由美”才是真正的女人,与“革命”女性的气质截然不同。在上海,有的理发店甚至挂出了“真由美理发店”的招牌。长发飘逸的真由美,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海外电影对国人审美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当1994年引进片序幕正式拉开后,人们对于美女的概念变得更加多元起来。
●“人人都是美女”,消费文化构筑“美丽”的流水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空前发展也催生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美丽女星。四大名著以及各种历史题材被陆续搬上荧屏。人们至今仍记得从《红楼梦》中走出的陈晓旭、张莉等环肥燕瘦的古典式美女。《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朱琳、“玉兔精”甜歌天后李玲玉,和客串白骨精的京剧名角杨春霞,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美女模板。随着每年暑期这些经典电视剧的反复重播,她们从未被世人遗忘。据称,1987年版《红楼梦》的选角不仅要挑演员的外貌,更要看她们的才气。开拍前,这些年轻的姑娘们还经历了严苛的形体、仪态训练。选角的认真态度使这版电视剧制作精良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如今呢?上海一位资深电影投资人介绍,现在导演与投资方选演员,并没有经过太多的程序。有时只是让这些女演员走几步看看,“没什么大问题,就能定下来了。”这表明,如今文化娱乐产业的观念已然改变。
2000年后,“美女经济”适应市场需求兴起。在生物科技、互联网、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美丽被商业定义。女明星不断出通告,走上时装周的秀场,背后潜藏着一条时尚产业链;各种美容型综艺节目输出“美”的造型与观念之余,还有推销商品的目的;网络化妆达人、街拍达人,承担起一部分明星的功能,用所谓“时尚”的概念,把商品包裹在华丽的糖衣中;医学整容日渐成熟,无数年轻女性甘愿为自己的脸庞做出冒险与牺牲。手机“美颜相机”等应用软件的出现,更满足了自媒体时代的女性表演欲。
当下的女性审美,就处于这样的尴尬状态:半只脚陷在男权主义中还未脱离干净,另一只脚又在商业大潮中被牢牢裹挟。新时代的“美人制造”是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只要不惜代价,不惜金钱,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美女并非要美得惊为天人,只要努力一下,是可以够到“美女标准”的。于是有人调侃到,在这个“泛美女化时代”,人人都是美女,人人都不是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