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棋圣”吴清源的离去,不仅令棋坛、文化界唏嘘,或许更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2004年9月27日,吴清源(左)和夫人在云南大理游览。 新华社发
文汇报记者 傅盛裕
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去世,享年100岁。8天前,为庆祝这位棋手的百岁寿诞,杨振宁、梅葆玖、张震等颇有渊源的名流和聂卫平等知名棋手,都致以祝福。
从天才少年,到围棋之神、昭和棋圣、一代宗师,吴清源的名头在变,人生阶段也在不断递迁。段祺瑞府上的棋客,国仇家恨的阴影中只身东渡的少年,擂争十番棋中的风云“豪侠”,时代倾轧下的异乡人,晚年又在故土重获尊隆。
本名吴泉,字清源的棋手,或许也用生命历程具象了对名姓和人生的隐喻:等到前头山脚尽,堂堂“泉”水出前村。
打谱:少年棋客
吴清源1914年出生于福建,当年举家迁往北京。7岁在父亲的指引下学棋,直到1925年,迎来人生的第一次波折。是年,吴清源11岁。
彼时的北京刚经历袁世凯死后的纷争,时任国务总理是段祺瑞。段祺瑞嗜棋,延揽顾水如、汪云峰等高手到家中下棋,并给予不菲的酬劳。对无从以下棋谋生的棋客而言,段府无疑是名利双收的去处。
尚且寂寂无名的吴清源,正在经历从早到晚的习棋过程。一只手拿着沉重的棋书,一只手打谱,累了就换一只手继续,以致吴清源的两手中指后来都弯曲变形。10岁左右,吴清源已通读江户末期棋士本因坊丈和、幕府末期棋士秀策和明治及大正年间棋士川龟三郎的棋谱。不惟如此,父亲还订阅日本的新谱,供吴清源打谱之用。
1925年,吴清源略有棋名,由顾水如引荐入段府,从此一鸣惊人。翌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吴清源每月在段府的100元奖学金,反倒成了补贴家用的支柱。1926年,段祺瑞下台,吴清源常去天安门西侧的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下棋,“天才少年”名满全城。
此后,日本棋士相中了吴清源,有意邀请他赴日学棋。著名棋士濑越宪作七段将吴清源与幕府末期的天才本因坊秀策比肩,动了接引之心。
1928年10月,吴清源和母亲、大哥坐上商船“长安丸”号,10天后抵达东京。吴清源的监护人、北洋政府要员杨子安送行时嘱托:“希望你两年后回来。”
孰料,此去经年,几成永诀。
争锋:名局风流
“他身穿藏青色底白碎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贵族的睿智和哀愁,如今又加上少僧般的高贵品格。从耳朵到脸型,都是一副高贵相。过去从未有人给我留下这样天才的鲜明印象。”写这话的,是川端康成。话里的那个“他”,是吴清源。
吴清源在日本的棋路,始终清寂。某种程度上,他堪称“棋痴”。最知名的例子,是与木谷实的对弈。
为了一手胜负棋,吴清源几乎身陷“入定”之态,连对手的昏倒都浑然不觉。待到回过神来,才发现对手的异状。这一幕被导演田壮壮如实搬进了2007年上映的纪录片《吴清源》里。田壮壮回溯说:“在那么复杂的情况下,周围乱成一锅粥,他居然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日本人不满了,对手倒了居然不放弃下棋,就砸他家玻璃。我看过吴清源摆棋谱,同时完全进入了自己的场里了,一个小时头都不抬起来。”
吴清源早年在日本,不只为名局而生,简直为风雷而动。最知名的一局,是1933年,19岁时与当时日本最高段位本因坊秀哉的“三三、星、天元”布局。第5手下在天元,在当时无异于石破天惊。
事实上,行棋过程中,秀哉多次打挂中止比赛,与弟子共同研究,以至于10月16日开始的对局,到次年1月19日才结束。由于中日之间已是战云涌动,吴清源与秀哉之战,被冠以更多“中日相争”的意味。最终,秀哉以二目胜,终结了这场“世纪长局”。
1937年,罹患肺结核的吴清源开始了长达15年的“擂争十番棋”,以一人之力击败当时日本的一流高手,且将对手的交手棋份降格。这场“悬崖边上的白刃格斗”过后,吴清源的棋艺,足称当世无两。“昭和棋圣”的美誉,也尘埃落定。
流离:险成“弃子”
作家金庸是吴清源的棋迷,说起他最佩服的人,“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在为吴清源传记《天外有天》所作的序言中,金庸写道:“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门以争胜负为唯一目标的艺术,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
可偏偏,棋有出尘心,世无成全意。1946年,日本棋院将吴清源除名。联想到二战的败局,这个决定多少有政治层面的压力。同时,吴清源的护照也被收回,全家转为“黑户”,孩子的上学、求职、婚姻,都问题陡生。
1961年,吴清源遭遇车祸,草率收治,留下后遗症,棋力衰减。最直接的例证是,1965年参加“名人”战循环赛,吴清源吞下“八连败”的苦果。
但也正是这个“弃子”时期,吴清源向哲学和宗教求得了解脱。妻子吴和子也是他的力量所在。
虽然电影《吴清源》只有有限的爱情戏,田壮壮却说,“特别佩服师母”。“围棋界所有的人都说,最伟大的就是师母。为什么呢?说你伺候人容易,伺候‘神’太难了。吴老师生活里是一个不问人间一点事情的人,师母对我说,给他吃一年面条,他不会问为什么老吃面条?一件衣服,你一个月不给他换,他也不问你为什么不给我换衣服?”田壮壮在受访时表示。
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的沈君山写道:“对吴先生而言,围棋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哲理,反复争棋的最后目的,是从中领悟建立圆满调和的道。”
棋道即人生。这是吴清源的哥哥吴景略的断语。
还乡:故国神游
1984年,吴清源的棋士生涯画上句号。第二年,他首次踏上新中国的土地。
在此之前,随着中日建交、关系缓和,一些破冰已悄然开始。1982年,由中国导演段吉顺和日本导演佐藤纯弥合作执导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公映。故事主人公以吴清源为原型,著名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和日本名角三国连太郎的对手戏也成就一段传奇。
关于吴清源的棋谱、传记、著述,也开始在两岸三地出版。有不少名导演动过为吴清源拍纪录片的念头,最终,任务交给了田壮壮。除了个中因由,田壮壮直言:“后来我才明白,吴清源想找个大陆的中国人来拍他的自传。”
日本作家江崎诚致写过一句话:“如果说今天的高手棋艺是一次元的话,那300年前的道策是二次元,而吴清源的棋艺是三次元。”吴清源在晚景中的自况也是“一百岁后我也要下棋,两百岁之后我在宇宙中也要下棋”。
国祚民生,山长水阔,拦不住堂堂泉水。在吴清源这里,唯棋,超越生死。
田壮壮说,吴清源曾送他一个棋盘,上边写着“时间”的“时”,“吴老师说,一切都是缘,时间不到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