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十发敢于挑战绘画成规,无论是连环画、国画,还是年画、宣传画,他总能推陈出新。 文汇报记者 谢震霖 摄
■文汇报记者 李婷
“艺术没有规律、没有法则,有法则不是艺术。别人犯忌的我偏要试试看。”这是海派书画大家程十发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艺术探索的真实写照。
程十发敢于挑战绘画成规,无论是连环画、国画,还是年画、宣传画,他总能推陈出新,创立独特的“程家样”,使得传统艺术焕发出时代的气息和当下的魅力。
艺术思维与众不同
程十发出生于松江一户世代行医的家庭,18岁考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初学艺时,年轻的程十发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画出自家面貌。程十发的“离经叛道”引起某些老师的不快,对他交上去的作业也不愿意再批阅。但是,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王个簃对这个学生很欣赏,说:“随他去吧,他想怎么画就让他怎么画。”
1949年,程十发来到天马山下,创作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此后数年中,他创作了大量连环画和插图,如《画皮》、《聊斋志异》、《孔乙己》、《召树屯》、《阿Q正传》以及《胆剑篇》等,影响广泛、深获好评。“原来连环画也可以画得这样有趣味!”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至今记得《画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轰动。他透露,原先的连环画往往采用单线勾勒的办法来表现人物,略显呆板;而《画皮》将国画的意趣巧妙地融入连环画创作中,恰好体现了原著的浪漫气息和深长寓意。
《画皮》的成功,只是程十发艺术探索的起步。1956年下半年,程十发受命参加上海中国画院的筹备并赴云南写生。在那里,他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新天地,作品《歌唱祖国的春天》、《召树屯和喃诺娜》、《泼水节》、《瑞丽江边》、《傣族赶摆》、《菠萝飘香的季节》等堪称新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葩。
画20张画,起码打50张稿
程十发在年画、连环画、插图、海报、国画、书法等诸多领域成就斐然。在外人看来,他学一样,精一样;学一样,成一样;只有身边人知道这背后的付出。作为程十发为数不多的入室弟子,毛国伦在回忆恩师时说,先生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几乎勤奋到了极点。毛国伦记得,有一次,先生让他和另一名弟子磨了整整一夜的墨,就为了第二天能随心所欲地画画。四尺正张的画,先生一口气就画了十多张,直至把磨了一整夜的墨全部用完。“别人来约稿,程先生总是会多画一些,若对方需要20张,他起码要打50张的稿子。”毛国伦说。
晚年缠绵病榻,程十发依旧心系作画。长子程助回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父亲精神好的时候,常常会下意识地舞动他的手指。开始家人不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后来仔细观察,发现原来他的手指呈执笔状,点点戳戳地在模拟着画画。
卖画改善职工居住条件
程十发绘画之外的高风亮节,也至今为人传颂。从上世纪80年代起,程十发名声大噪、市场红火,尤其海外实力雄厚的藏家竞相高价以求。家人透露,对国内喜爱自己作品的人,程十发从不谈价,大多持“半卖半送”的态度,送掉的也不少。而对相识乃至不相识的求助者,他经常慷慨地奉献自己的画来解决问题。
据现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施大畏回忆,在上海住房紧张的1991年,上海中国画院一年只能分配一套住房,有这么多职工需要解决住房问题,怎么办呢?当时身为画院院长的程十发躲在家里,连续奋战十多天,谢绝一切与外界的来往,共画出了20幅作品。然后,他让人把这些精心创作的作品卖掉,换回了十多套房子,改善了十几家职工的居住条件。
1996年6月,程十发将一生中珍藏的122件名家书画捐赠给了国家,其中有八大山人、王冕、赵孟頫\的作品,还有王蒙的山水、董其昌的手卷和陈老莲的仕女图。“父亲一直教诲我们,做人不要贪,家里的字画一张都不要留,全都捐给国家。父亲常说,做人要想到别人。只要别人有难,他都肯伸出援助之手。”小儿子程多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