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孩子都爱“扎堆申请”录取率逐年走低成常态
上名校有多难?2014年的美国大学录取数据显示:哈佛大学录取率为5.9%,耶鲁大学为6.26%,哥伦比亚大学为6.94%,普林斯顿大学为7.28%……录取率趋势走低,已经连续七八年,这好比一根不断下探的股票K线图,每年都毫无意外地公布“历史最新低”。怎么会这样?马丁解释,录取率逐年走低与扎堆申请现象不无关联。
“全美国有3000多所大学,但实际情况是,大家就只集中申请那10-12所大学。这好比去饭店吃饭,热门餐馆自然是要排队的。”马丁称,这种扎堆申请不止在国际学生中,也在美国学生中很普遍。
在此期间,各类大学排名是促成扎堆申请的间接因素。由于信息不对称,排名效应对国际学生比对美国学生的影响更大。
“扎堆申请的现象下,让很多孩子错过了许多同样优秀的大学,这些学校在某些学科、研究领域甚至超过那些所谓的名校。”马丁称。
在马丁的招生工作经历中,除了斯坦福,就有一所加州名校——圣塔克拉拉大学。在中国家庭扳着手指说出的美国大学里,很少人会提及这所大学,大部分人甚至没听说过它。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美国的名气:坐落于全球著名的硅谷,曾连续15年被美国新闻世界报道(U.S.News)评为美国西部大学排名第二名,位列西部最有价值的学校之一,学生就业表现十分优秀。
苹果谷歌风行全球工程计算机专业异常火爆
在名校录取难的基础上,部分专业也因学生“扎堆”,录取变得难上加难。马丁谈到,近年来,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工程、计算机等理工科专业异常火爆,申请学生最多。相对来说,申请历史、写作等人文社科类的孩子变少了。
“这是美国这一代大学生的普遍特点,他们已经不是家族里第一代大学生,在他们眼中,大学的光环逐渐褪去。他们认为选择大学就是为了一份好工作。说得直白些,为了赚钱。而这些年,美国经济的发展中,谷歌、苹果、微软等公司正当红,他们意味着更高的薪水、期权,而要进入这些公司,工程、计算机专业成为首选。”马丁称,大学专业的热门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息息相关,这间接导致一些这些专业领域内的知名大学申请率暴涨,录取率走低,典型的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多年排名全美第一,该校录取率近年徘徊在5%左右。
当“考大学”与“赚大钱”直接划等号,你难以想象美国学生为之疯狂的程度。马丁称,在他做过升学指导的孩子中,有个男孩进了密歇根大学,这是非常好的一所大学,但就在他大三那年,一份工作机会来了,这孩子毅然辍学,去上班。“这就是美国这一代大学生里出现的新现象。大学对他们来说就是为了工作,因此当工作来了,他们可以放弃大学文凭。”马丁说。这也可以让人理解为何比尔·盖茨、乔布斯辍学创业,在美国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事,美国学生心中“抓住当下”的价值观更重。
马丁也就此澄清许多中国家庭的误区:认为“美国孩子不爱数理化”,这给中国孩子更多申请机会,所以就扎堆申请。“美国学生里,这些年申请理工科专业也是热门,只是研究生班级里没有美国学生,因为他们都去工作了。”马丁不无玩笑地说。
马丁分析,认为申请美国理工科更容易,因为美国学生读得少,这绝对是误解。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国学生申请此类专业的本科多,因为目标就是工作,而很少读到硕士、博士等研究阶段。由于企业家精神在美国学生中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更追求工作或创业,追求研究生涯的在少数。美国的理工科博士项目里扎堆的是中国、印度、俄罗斯的学生。
寻觅“下一个爱因斯坦”小城学生或有加分
那么,美国名校招生官到底是如何选择学生的?一如马丁的那个比喻,“挑选晚宴的嘉宾”,招生官永远希望把生源变得多国籍、多团体,尽可能地多样化。“比如我们要招1000个学生,我们不希望900个学生都来自上海、北京,我们也希望看到东欧、南美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对话。”
这种趋势与跨国企业的用工标准类似,以谷歌公司为例,一个团队里员工来自美国、加拿大、南美等不同地区。
为什么这样做?马丁直言大学这样挑选多样人才的良苦用心基于一个假想:你不知道下一个爱因斯坦会出现在哪里。“爱因斯坦式的天才出现,并不与所在城市的繁荣程度完全划等号,并非说城市越大,诞生的几率就更高。这里充满了太多的不一定,它可能诞生在莫斯科乡下的某个角落。一切都说不准。这也是我们希望挑选尽可能多样化人才的初衷,让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碰撞思维。”
一句话,就是多样化。
为了追求这一点,不同大学启动了不同的招生流程。马丁介绍,康奈尔大学的招生委员会除了招生官,还有教授参与挑选学生;而芝加哥大学更有名的是邀请学生参与挑选他们未来的学弟学妹。“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文书题目里,我们知道每所大学都会要求学生提交文书,这类似一篇命题作文,芝加哥大学的题目历来以标新立异闻名,有一年他们的题目是‘FindX’(寻找X),X是一个未知数,相比普林斯顿的‘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斯坦福的‘说说你的同学’,这是十分开放的题目,显然,芝加哥大学是希望启发独特的思考者。而这个题目就是他们从在校学生中征集而来的。”马丁说道。
毫无疑问,大学都在为寻找标新立异的人才各出奇招,对学生来说,压力可能更大。对此,马丁直言,不要相信任何所谓社会机构推出的“斯坦福升学公式”、“哈佛升学模板”,“一旦有公式,大家都会去套用,练体育,吹小号,学这个,学那个,但如果大家都用了,这个公式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资深招生官给学生的最后的建议是:好好享受大学申请过程,多一些幽默感。这是一个需要你不断与自己对话,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
对话马丁·华什
记者:中国学生留学启动时间越来越早,家长纠结于到底去上国际学校,还是普通的中学,美国大学对来自不同系统高中的学生怎么看?
马丁:现在中国学生的高中背景越来越丰富,有的在高中阶段参加交换生项目,在美国高中待1-2年,这在申请时有一些优势,比如美国高中的成绩单更容易被我们认可。中国的国际高中的学生也有类似加分。还有部分孩子读的是中国的传统高中,他们在申请时会有一些障碍,比如成绩单的格式与美国的不一致,但并不是大问题。我不想说,哪种途径更好,因为的确没有最好,比如出身中国传统高中的学生,我们也会认为这是非常有趣的背景。
记者: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在审核学生材料时增加了面试,这是趋势么?
马丁:因为担心中国学生申请材料的真实性,面试成为大趋势。面试中,我们可以判断学生的英语水平、学术想法等。面试采取2种形式:校友面试,第三方机构面试。后者就是公司给学生做标准面试,并将面试视频发给学校。
记者:学生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一些大家都没有听说过的怪异体育项目,学科表现较差,大学怎么看待这样的申请者?
马丁:不要走极端,如果你因为追求一个比赛、一个项目而让学科成绩有所下滑,那你基本也与名校无缘了。如果说名校好比餐厅,在门口等位的人至少已经通过第一个门槛,那就是学科,包括SAT、AP等成绩。你必须达到一定的学科基础,再来谈“多样化”。试图通过某个标新立异的项目来走名校录取的捷径,不可能。
讲座预告
“大师来了——斯坦福离你有多远?”
时间:6月28日上午9:00
地点:华亭宾馆(漕溪北路1200号)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