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心城区的一把手,孙建平始终将目光盯住那些最难发现、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他常说,一切工作的目的是百姓得实惠,不能让百姓生活在“灯下黑”。图为孙建平在旧城区视察。傅国林摄
■本报记者 顾一琼
常规逻辑下,对于一位静安区的领导,提及“11·15”显然不合时宜,也是需要有所避忌的。这个日子曾留给静安深深的悲怆、失落和煎熬,犹如一记重拳,将一个奋力前行的精致城区重重击倒。
两年前的7月,在虹口区干得顺风顺水的孙建平移帅静安。
四个月后,静安区最大规模的成片老宅——东八块中的59号地块征收协议生效,500多户“蜗居”群众在这一天盼来了“翻身”。当天恰逢11月15日,孙建平亲临现场祝贺,他的解释是:要让静安人重新解读“11·15”,这个日子除了伤心外,还应该看到希望,“当时当刻,我们太需要一件事,证明静安的动力还在,人心还在,干部队伍更是想做事、能做事的。”
睿智、豁达、坦荡,孙建平就是以这样的“惊人之举”在静安区留下了第一个“孙氏印迹”。
敢做梦、善谋划的“孙帅”
外界对孙建平早有“孙帅”的评价。当他来到静安区,其全局把控和统帅能力也同样备受肯定。
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孙建平到任后,对静安区此前设定的大方向、总目标没有过多修正,只强调:与时俱进,重在实现新突破。
为此,静安区设立了深改办,在全市各区县中属唯一。深改办下设九个专项办,每个都由副区长或区委常委挂帅,旨在对接中央和市委要求,结合静安实际,推进各项工作。
深改办主任李寅很感慨:“站得高、看得远、善谋划、不折腾的领导实在难得。”他清楚地记得,孙书记刚到任的一次动员会上,就抛出了“城市更新”这一概念,“当时其他区都在大张旗鼓地拼项目,他却说‘要保护城市年轮、丰实文化资源’,将城市文化转为发展的新资本。”这让这位擅做规划的“老法师”心服口服。
敢做梦、善谋划的孙建平,也常给身边人带来启发和惊喜。
高大上的嘉里中心和一片老房子之间,隔着著名的中苏友好大厦(即上海展览中心),十多年里,这儿的主要功能是会务和展览。如何用好静安区的有限资源?前不久,孙建平与年轻干部们开展了一场头脑风暴,谈及展览中心,孙建平描绘了它的“升级版”: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拓展更多生活功能,与周边群众的工作生活产生更多人文互通与勾连。
最近,“很潮”的孙建平又在静安区历史上写下了另一个“第一”——在编制区“十三五”规划时,一方面联合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从大局角度定位静安区的发展,并分析现有瓶颈;同时,请来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参与规划编制的前期研究。在这两个“智囊”支撑下,静安区“十三五”规划有了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传统的政府工作指标体系,另一套则强调公众的“获得感”。
没有“大院、大所、大实验室”,如何对接科创中心建设?在“孙帅”执掌下,静安区稳稳跻身“第一梯队”。目前全区拥有七家创客空间、100多个创新创业团队,并率先与上海首家民营银行华瑞开展战略合作;率先与上海宝华集团共同设立天使基金,扶持“互联网+”、科技服务、文化产业等特色项目;率先应用先进城市管理技术,优化城区管理和功能;率先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接入南京路建设。
目前,静安区正向市委、市政府递交先行先试的目录,争取更多“第一”落地静安,树立标杆。
“国际孙”死磕“灯下黑”
拥有国际视野和思维的孙建平,从未以“高端”自居,其执政过程的很大精力用于死磕“灯下黑”。
他上任后走访基层的首站选择了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静安寺街道,了解老人们的买菜难、洗澡难;上任后首个年初一亲临街道乐龄站点,与老人们共进午餐……
作为中心城区的一把手,很容易绕着数字转、绕着成绩转,但孙建平却始终将目光盯住那些最难发现、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他常说一切工作的目的是百姓得实惠,不能让百姓生活在“灯下黑”。副区长孙萍感慨:“这一点对广大干部的影响很深。”
还是说旧改。
孙建平到任后,将旧改工作的主基调从原先的“尽力而行”改为“全力以赴”,“让更多百姓尽快改善生活。”
由此,静安区的旧改速度从早些年每年1000户提速至每年2500户,并不断自我加压,今年将增至3500户,征收协议生效时间也由早先的三个月缩短至两三天。
南京路“金五星”背后的一些老大难,也在孙建平力推下逐一“销项”,比如让国有企业定时定点向街道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品和副食品,缓解购物难;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社区、居民区挤出空间增设为老助浴点。
彻底挤兑“灯下黑”,孙建平还在顶层设计展开“重构”。
首先,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出“三张清单”:改革管理模式的负面清单,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促进贸易便利化的鼓励清单,围绕高端服装服饰、化妆品、医药用品等行业,与上海海关、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商务委建立战略合作,推进一些改革在静安区先行先试;加强行政审批的权力清单。
其次,打造智慧政务。在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局合一基础上,率先整合物价局价格监督检查职责,还将整合卫生监督管理职能;一个囊括区域内200多幢楼宇数万家企业信息的“区决策支持平台”已建成并进入测试,今后区内人口信息库、法人库、地理信息库和决策咨询库等数据库将实现联通应用,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人总要有点信念和情怀”
董珞、彭琼林,前后两任区委办主任,他们不约而同频频“吐槽”:“实在跟不上孙书记的节奏。”
“书记每天早上七点半开工,一直忙到晚上,从不午休。平均一天四档以上会务,前一档结束时一脸疲态,进入下一档,立刻‘满血复活’。”
他们口中的书记同样严于律己,凡各类“慰问”一律挡在门外;凡各类请托一律挡在门外。
曾有人“劝”孙建平:“在起点这么高的中心城区,混混日子,应该很好过。”
孙建平的答复很实在:“人总要有点信念和情怀,身处这个位置,不做出点成绩对不起自己。”
年近六十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位时间有限,“我在这里一天,就要争取让静安变得更好些,让百姓的日子更舒服些。”
“作用于人,成就于事”,自认是“理想主义者”的孙建平,也为区域党员干部队伍的培养定下主基调——想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岗位、敢干事的有保障、干成事的有地位,决不让背后议论人的人有市场。
“如果一个地方只出干部不出成绩,我们对不起群众,会丧失社会基础;如果一个地方只出成绩不出干部,我们对不起干部,会丧失工作基础。”关键岗位的人能否干事,这成了静安区评判党员干部的标准。
一切高标准的孙建平同样“升级”了静安区的干部培养和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了《2013—2017年区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开启了党员干部队伍的“学习季”:聚焦城市建设、经济金融等重点领域,联手知名高校举办专题研究班,全区300余名处级干部、中青年干部参加。
同时,借着街道体制机制调整的机会,率先从区级机关拿出20多个编制放到街道,把委办局一批80后“精兵强将”输送到社区,让他们“向下扎根,再向上发展”;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公务员导师带徒”计划,将“老法师”身上的优势资源复制、移植入年轻公务员体内,为他们接上地气,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