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钢
罗兰·贝格
2014浦江创新论坛昨天开幕,84位中外专家齐聚上海,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言献策。许多专家表示,上海拥有众多优秀人才和卓越基础设施,创新潜力很大,当务之急就是要唤醒潜在的激情。
政策:全链条设计研发计划
发言人: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
如何把科研经费用在刀刃上,让民众看到成果,是打理好科研“钱袋子”的关键,也是上海从根本上突破创新瓶颈的关键一步。即将正式发布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而是通过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宏观统筹,依托专业机构进行具体管理。万钢对此做了解读。
万钢表示,近5年多来,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到市场,界限越来越模糊,演进的周期越来越快,外部环境的变化加速了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动大手术”的进程。在新科技计划体系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又一项重要改革措施。
所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是改变过去按不同研发阶段设置科技计划的方案,改为从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到应用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这将有效改变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不够,科研单位多头申报、重复自主,科研人员浪费大量时间跑项目跑经费的问题,让产学研优势联合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
政府松手,专业机构能否接得住如此重任?万钢给出改革步伐:今年启动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在重点领域组织5-10个重点专项进行试点;2015-2016年基本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基本完成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优化整合;2017年全面按照整合后的5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运行。
人才:最重要的创新要素
发言人:罗兰·贝格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
“上海要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科学而富有远见的。”贝格先生开门见山,在他看来,人口红利和投资拉动是过去中国复苏的核心动力,而未来则必须依靠创新。上海有地理上的优势,如果汇聚起教育、人才、产学研结合、政府支持、风投、企业家和挑选出适合的未来方向等7个要素,创新中心之路就能走得顺畅。
在7个创新要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才。一份资料表明,美国每年工科毕业生不足7万人,当美国总统奥巴马希望乔布斯把生产线再搬回来时,乔布斯回应说:“回不来了,除非您能满足我3万个合格工程师。”但中国每年120万个工科毕业生则很好地满足了乔布斯的要求。
上海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人才的重要性在其他要素中得以体现,比如风投。贝格说,风投不仅代表的是钱,更是一种愿意承担风险的气魄,上海现在这方面人才不足,政府要有意识培养一批有眼光的风投。
人才在创新中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企业家。在由上海产研院承办的产业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直言不建议科研人员直接充当企业家的角色,而应该由脱离“温饱”的中型企业主担任,“他们内心对企业发展的渴望是成果产业化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