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木材是芬兰能源、资源的主要来源。
越来越多的造纸业与生物科技结缘。
赫尔辛基街头的公共交通。
研究人员从木材中提取多种生物质。
芬兰清洁技术总营业额已超过林业收入。
享受生活的市民。
这种物品回收装置在芬兰很普遍。
我们此行访问的所有芬兰企业、管理部门在介绍情况时都会列出一组数字,包括全球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变暖加剧以及持续增加的人口和城市化的压力,芬兰人的可贵或者说聪明在于他们没有因为自身处在一个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福利水平很高的国家而“高枕无忧”,相反他们非常地“未雨绸缪”,芬兰人认为自己资源和空间都太有限,芬兰要谋求大的发展必须开拓市场,因此他们的眼光是开放和国际化的,但同时他们又是务实的,对全球的关注通常很快就会转向自己这个公司、这个部门可以为此做点什么。
应芬兰外交部邀请,笔者上月随媒体考察团对芬兰的可持续发展和清洁技术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说起芬兰,我和许多人一样,对它有一点知晓,但更多的却是陌生。说知晓,是因为诺基亚手机。很多年里,诺基亚品牌让世人对芬兰有好感,而近几年一款风靡世界的游戏——“愤怒的小鸟”也出自芬兰企业。我也听说芬兰森林覆盖率高、湖泊众多,有“森林之国”和“千湖之国”的美誉,也知道这个国家连续几年在《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中排名前三,但除此之外我对芬兰所知甚少,虽然听到说在诺基亚手机为代表的通讯信息业呈现下降态势后,芬兰不少制造业也在酝酿转型,但具体情况了解不多。所以这次专题考察给了我一个直接了解、实地感受创新之国芬兰的难得机会。
5月初的芬兰仍有料峭的寒意,在沿波罗的海一侧的大街上行走,我还时不时要裹紧衣领,即使在赫尔辛基市中心的Stockmann这个号称北欧最大的商场也不见人头攒动的景观,但在我们此行所访问的大学、国家政府部门、产业联盟协会、民间创新俱乐部以及多家老牌知名国际化大公司,却能很明显感受到一种探求转型、图新求变的强烈热情,这是建立在对未来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大势下,对芬兰在此格局中的定位作思考后的迫切意愿和行动。
参与接待我们的芬兰人,从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企业高管到部门经理、风投基金投资人乃至办公室文员都在谈可持续发展,谈产业如何转型,谈清洁技术,谈如何参与到中国空气清洁计划中……
很多芬兰人在解释他们何以对提高资源和能效、发展清洁技术有这么高的热情时大都会提到,芬兰地处北欧,冬季漫长且气候寒冷;芬兰是一个无煤无石油无天然气等石化能源的国家。除了开发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的方法和技术,芬兰别无选择。在我稍稍了解一点芬兰的历史后感觉这种民族自觉也与这个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700多年分别被两个邻居大国主宰的历史有关,对自由和独立的珍惜和捍卫造就了这个民族对前途命运的忧患。
传统制造业重现生机
依托于丰富的森林资源,造纸和纸浆业曾是芬兰工业的支柱和命脉,芬兰至今仍在全球商品标签用纸、纸巾纸、食品包装纸板、瓦楞纸等纸品的供应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但是面临全球新闻纸需求市场下降和传统造纸业作为资源消耗、排放大户的现实,怎样走出一条与资源环境相容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芬兰纸业巨头们重新思考和布局的头等大事。
如我们这次访问的StoraEnso是一家在全球数一数二的造纸、纸浆业百年老店。这家企业去年起在公司上下发起了一场名为“重新思考”(Rethink)的大讨论,要求公司在全球的2.3万员工都来思考在世界资源环境的严峻态势下,公司下一步该怎样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即将退休的StoraEnso的CEOJouko Karvinen在最新一期公司内刊上撰文,题目就是:我们要走向哪里?文中提出了多个问题:在今天这个世界上,StoraEnso应该处在什么位置?我们的消费者是怎么想的?如何使StoraEnso成为不可替代的公司?为实现新目标,我们每年应有怎样的计划?这位CEO提出:我们应该挑战的是已有的思维模式和定见,因此必须不断思考,包括作为CEO的我应该有怎样的作为?我们需要摒弃只见森林木材的思维,转而更关注和面向不断变化的世界,创造和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
我们造访的另一家芬兰纸业巨头UPM(芬欧汇川)已经把自己的公司名称和企业徽标都改成了TheBioFore Company。公司负责人在解释何以更名时说,我们认定生物科技是这个行业的领头技术和可以深度开拓的新领域,Fore有两层含义,一是领先,二是森林;改名的背后是这家纸业巨头对自己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化、资源稀缺性挑战,采取了Bio+Fore策略后的UPM在生物柴油提炼方面已走在前面,公司研制了完全采用这种生物柴油的生物燃料用车,目前试用车已开了2万多公里,效果很好;采用这种技术能将石油消耗量减少80%,很多欧盟国家要求车用燃料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所以这一块的前景非常可期。
随着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50年,每10个人有7个住在城市,这意味着建筑高度要增加,电梯需求量也会上升;同样,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多中产阶级的产生,他们对人员流动及其生态环保性都会提出要求。基于这样一种大势,同为百年老店的电梯制造商通力公司(Kone)在上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把人从一个地方安全顺利地送到另一个地方,为人员流动(PEOPLE FLOW)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为此,他们还专门为PEOPLE FLOW注册了商标。所谓人员流动方案,是希望人员流动更简单、更安全,如在超高层上班的白领们,从地铁站到购物中心、再到顶部的高层写字楼,传统的输运方式只是提供上下之便,而对大量的在建筑内部的行走很少有解决方案,通力现在设计的方案能方便人们很快且顺利地到达想去的地方。
三大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能效
就像伦敦人寒暄时常会谈起天气,芬兰人对气候变化也十分敏感。事实上我们5月初到赫尔辛基气温还只是0-5℃,但到了5月中旬后据芬兰朋友告知,那里的气温甚至飙升到30℃,我们到访的芬兰国家技术贸易局(Tekes)大堂有一个天然气暖手装置,那透亮的火苗在带来光明、暖意的同时,也在提醒人们能源的稀缺。
在深刻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切实为能效和生态提升做出努力并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芬兰企业中,通力电梯可谓范例。这家目前销量占全球第二的全球升降电梯和扶梯供应商巨头,对下面这组数字一直盯着:全球能源消耗中40%来自建筑,而这40%中电梯用能占到2~10%。到2020年,中国希望有50%的绿色建筑,现在只有20%(2012年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都让通力人看到了商机。目前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系统改革将电梯成本降低了70%,包括照明、电力、升降三方面,综合应用这三方面节能技术,每部电梯每年可节省用电270万瓦,相当于8-10台冰箱或洗衣机一年的用电量。目前每年全球有75万台新电梯的需求量(其中75%需求来自中国),如果每台电梯都能达到以上节能效率,可以想像其节能潜力!
他们所采用的新技术中有一项是应用发电驱动器,让电梯在运行中自身产能,其原理是:满员的电梯下降时会产生下降加速度,从安全考虑要限制其下降速度,而踩闸过程中会产生能源,这种能量回收的同时也减少了热量的产生,目前这一技术已用于他们生产的中、高层电梯中。
另一家老牌芬兰自动化企业美卓公司(Metso)也在两年前就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其战略涉及人、产品、服务,如一家化工厂就涉及3000多个阀门,他们有一种PlantTriage的软件能控制这3000多个阀门的运行及诊断,客户采用这一系统大大提高了能效,减少了开支。
参观美卓在赫尔辛基的工厂时,在检测环节,我们看到零下近200℃的条件下测试流体、液体阀门的情形,这家工厂的流体实验室负责测试产品的效能,包括噪音测试,运用美卓的流体控制系统可降低噪音三分之一,负责技术测试的工程师JuhaPetrta告诉我们,管道输运中通常对每个阀门控制的接头处的溢出量有一个允许值,我们在现场演示中看到,即使输运物质是极易泄漏的氦气,但在一个结头处每年能检测到的溢出量(凝结固化后)仅为一个螺母大小,远低于行业标准的允许值。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各种阀门,为减少“跑冒滴漏”做实事,美卓的行动让人感受到节能降耗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考虑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各类输运管道组成的现实,如果能减少哪怕1%的溢出也将是一桩多么了不起的节能成就!
已有90年历史的芬兰航空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标杆,芬航几年前就专门设立了一位可持续开发副总裁职位,首任可持续发展副总裁KatiIhamaki女士介绍说,1987年芬航就设置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项目,6年前起每年向社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芬航每个部门都有涉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指标。在放映的一则短片中一位从业23年的机长说,作为机长,他非常清楚自己执飞的这条航线上最精确的燃料值,并千方百计达标甚至做得更好,同时确保航线的准确到达率,在整个飞行过程中,机长能随时监测飞行高度、速度、燃油情况、排放情况。
在芬航的运营环节,顾客预定、提前办理登机手续都可以采用网络电子化方式进行;为了减少油耗和对环境的污染,“运行测量”的举措包括更轻的餐具、飞机座位的材料、废水的处理等;2010年起,芬航已经做到机上废物的70%是可回收可再利用的。
到2017年,芬航将较1999年减排41%。把可持续发展视为公司战略的芬航,希望由此塑造自己作为智能环保航线的形象,以吸引更多有环保意识的人们来乘坐芬航。
清洁技术引领产业战略
这次在芬兰逗留时间虽然不长,但随着和产业界、政府部门交流、接触的增多,我们对一个名词:Cleantech(清洁技术)的印象越来越深,因为几乎所有接待我们的政府官员、学界和产业界的专业人士都会和你谈清洁技术,至少给我的一个强烈感觉是,尽管通讯信息技术仍是支柱,游戏产业也在发展,但是在今天的芬兰,清洁技术才是这个国家最重视的产业发展目标。
2012年芬兰清洁技术市场实现15%的增长,总营业额已达250亿欧元,超过林业收入;2013年估计收入为260亿欧元;在其他行业有所收缩的同时,清洁技术的增长尤为引人注目,已成为芬兰规模最大且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芬兰就业与经济部负责清洁技术的官员JuhoKorteniemi这样解释芬兰的清洁技术战略:我们把清洁技术视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核心,芬兰在清洁技术领域最擅长的是能效的提升,能效也是芬兰清洁技术的基础,如整个赫尔辛基的供暖系统是世界领先的。
在清洁技术研发方面,芬兰经济部通过Tekes每年投入2亿欧元,再加上公司方面总共达8亿欧元的投入,芬兰在清洁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每年接近10亿欧元。过去5年基本上都是这个数额,排在OECD国家的首位。政府采购从2011年起倾斜支持绿色采购清洁技术,如果采购的是可再生能源,公共部门可以得到一定补助。芬兰每年对国际化推广有一个“总统奖”,历年获此奖项的就是通讯和清洁技术公司。除了国家层面的支持,芬兰贸促会下属的产业联盟——芬兰清洁技术委员会,对芬兰清洁技术及产业走向世界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个产业联盟旗下有80多家芬兰顶尖的清洁技术企业,包括一批在生物燃料、柴油、水处理和生物能源等方面有专长的公司。联盟的宗旨是将芬兰的清洁技术和来自全球的需求紧密相连;到2015年,芬兰要成为全球清洁技术专家。
联盟总监KaisaHernberg说,芬兰是一个小国,但却是清洁技术强国。芬兰占全球GDP的0.4%,但芬兰清洁技术占全球清洁技术市场份额的1%。芬兰超过三分之一的政府研发投入在清洁技术领域。
在芬兰逗留期间,我们还应邀参加了由芬兰清洁技术联盟组织的一次主题为:TheNext Big Wave of Cleantech的俱乐部活动,与会者大都为这个领域中一些中小企业业主和风险基金投资人,参与者可以即兴交流几分钟。那天登台介绍的有专利发明人和风险投资人,产业联盟的负责人则在现场回应听众的问题。事后我们得知,这样的以清洁技术为主题的俱乐部活动差不多每个月会举行一次,主办者是想通过这样的网络帮助更多愿意走出芬兰的清洁技术公司得到他们希望的帮助。由于这个领域发展太快,所以这个活动越来越受欢迎,我们那天到会场时已经没有座位,硬是挤在第一排的空档处。
不无巧合的是,在这次俱乐部活动中有幸见到中国驻芬兰大使馆一秘、科技专员张新民博士,我抓住机会请教张博士,他怎么来看芬兰对清洁技术的热情。张博士的看法是,芬兰确实看得很远,而且很早就有这方面的准备。他们总统、总理访华时,都在推销芬兰的清洁技术。在清洁技术领域,芬兰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能效技术这块,热电联供方面也早已付诸使用,除了技术因素外,芬兰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教育和人才准备上都为清洁技术走向世界作了铺垫。
在张博士看来,芬兰重视能源的另一点是因为,芬兰本身也是能源短缺的国家,虽然有很多的水,但无水利资源,所以芬兰一方面要找到能源供应,一方面要提高能效。芬兰现在约20%的能源是核电供应的,芬兰目前有四座核电站。加上高寒高纬度,需要供暖,消耗很大,从俄罗斯进口量很大,所以芬兰一定要合理分配能源,找到增长点。
■附录
在芬兰听到的声音
Markku Kulmala(赫尔辛基大学大气科学系主任、教授,“美丽北京”项目协调人):
我们正在进行的泛欧实验(PEEX)是跨学科的环境气候方面的研究,莫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都参与,是一个长期项目。希望解决影响人类的环境大气问题,也希望建立长期的研究教育、基础设施,希望能影响气候政策,提供缓解气候环境的策略。在和中国合作中,对作为大气主要污染物的PM2.5的有关研究已被提上讨论课题,这个项目的办公室明年起将设在南京大学。
HannaUusitalo(通力公司负责环境事务的技术总监):
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人员如何有效、安全的流动是我们考虑的核心问题。十年前我们考虑的是如何生产,现在强调的是如何为人员流动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TiinaVihma-Purovaara(芬兰教育文化部高等教育和科学政策官员):
学习可以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我们希望把现代化技术,包括学习游戏用到学习教育上,把电子图书用于教学,很多公司在做这方面的事。
EevaLandowski(芬兰国家投资创新局Tekes部门经理):
如要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做创新的事情,尽管这时常会伴随失败,这也正是政府要介入的原因。我们资助的重点是中小型企业,一家大公司愿意做一些崭新研究的话,我们也会给予支持,但他们必须承诺和小公司合作。
凯瑞(芬兰驻华使馆科技参赞):
“美丽北京”项目不仅是Tekes在做,而且是整个芬兰的事情,也是芬兰驻华大使最主要的任务。我2013年去拜访中国环保部,仅仅两个月后就签署了合作协议。至于这件事的成功率,我们没有替代选择,必须成功。
万恩裴(StoraEnso公司负责溶解浆研发的工程师):
森林中孕育许多机遇,想像一下2050年的情景,人口会激增,食物需求量增长,服装需求量增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需要找到解决方案。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木材中的纤维来替代棉花、粮食来满足人们对食物、住房、穿衣的需求?为什么不能用木材来取代石油获得能源呢?
张新民(博士、中国驻芬兰大使馆一秘、科技专员):
芬兰其实远远没有中国这么有环境压力,但他们未雨绸缪,从现在来看,芬兰的通讯信息技术产业(ICT)虽在慢慢下滑,但仍然在起着很大作用,但与此同时,他们把产业重点放在生物技术、生物经济、游戏经济、清洁技术上,这种意识和执行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记者手记
我们可以向“创新优等生”学什么
本版文字只是选取了这次芬兰考察所见所闻的片段,由于时间有限,我们能看到的也只是芬兰清洁能源及其产业的某个断面,但即使是匆匆一瞥,也让我对芬兰人不断追求创新的激情和真抓实干的执行力有了切身感受,能连续保持世界竞争力最优国家之列的芬兰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在我看来,芬兰人在探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实践至少可以给我们三方面的启示:
一是他们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很善于学习。我们此行主要参访的是制造业企业,接待我们的无论是公司高层,还是基层文员,都会备好高质量的PPT和各种文件素材,这些PPT里都有很详尽的全球未来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的人口、资源、环境、能源需求等的数据,接着他们就会谈自己公司可以为此做些什么。因为都看到了未来人口、资源、生态的巨大压力,所以几乎现有芬兰制造型企业的半数以上,都在瞄准清洁能源这个领域并希望做到最好。芬兰人一直说他们的国家能源资源贫乏,国土面积狭小,但善于学习加上具有全球视野,因此他们是巧用世界资源为自己寻求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二是他们的忧患意识。这次在芬兰另一个强烈感受是这个”创新优等生“也在酝酿转型。芬兰的人口和地域面积都是很小的国家,但是历史上他们的造纸、纸浆业、采矿业一直居世界前列,另外他们的造船业及与此相关的整个机械制造业都是很强的,尽管这些强项依旧可以令他们衣食无忧,但是他们从未来世界资源、环境、能源大格局出发,醒悟到他们原有的强势产业并非都是可持续发展的,与其被淘汰,不如主动作为,大彻大悟后就是迅速的产业转型,目前的芬兰正处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他们对参与“美丽北京”项目的热衷,其实就是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当然他们这个转型和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转型在层级上还是有差异,但这种未雨绸缪、开拓进取的意识尤值得我们借鉴。
三是芬兰的经验表明,环境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矛盾。短时间看,雾霾治理、生态整治会使一些经济增速放慢,一些行业面临转型重组,芬兰在几十年前也面临过严重水污染和空气质量差、湖水污染、酸雨威胁等。芬兰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治理,一开始不少公司并不愿意支持环境治理,以后慢慢领悟到由此开发出的技术也能带来收入,这以后能效提升成为越来越吃香的行业,芬兰今天清洁产业的勃兴与当年环境生态整治压力下催生出一批能效行业是有关系的。芬兰的例子至少能说明:治污治霾并非只是政府投钱、企业关停;相反是一次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机遇,有眼光的国内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不应坐失良机,当然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充分的支持。
文汇报记者 江世亮 本版照片由芬兰驻沪总领事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