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差异之谜
自1999年第一只互联网概念股中华网登陆纳斯达克以来,我国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的热情未曾衰减,然而,这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不尽相同。处于第一梯队的中美前三家互联网公司,除搜索引擎公司(Google和百度)外,电子商务和社交领域的四家企业可谓旗鼓相当,Facebook与腾讯、亚马逊的市值均在1200至1500亿美元左右,而阿里巴巴的最高估值达到1680亿美元。
然而,处于第二梯队中国互联网企业,其市值就远远落后于美国企业,雅虎、Twitter(推特)和Netfli x等市值在200-300亿美元,中国的新浪、新浪微博、优酷土豆等市值均不足50亿美元。就连刚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首次公开招股)文件的京东商城,其估值也只有75亿美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方军雄教授认为,衡量互联网企业市值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是“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市值差距就是投资者对于该企业商业模式可持续的一种预期差异。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市值
“互联网企业作为服务类企业,影响其市值高低的核心因素在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方军雄教授认为。
早期创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基本都以美国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为样本。“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投资者在投资这些中国公司时,会以美国本土公司为参照。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在IPO时,也会将自己跟美国本土互联网企业对比,以此迎合美国市场。”方军雄分析。当投资者面对两个甚至多个商业模式相同或近似的企业时,用户使用粘性,转移成本高低,以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表现等就成为投资者衡量企业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的两大参考因素。
以腾讯为例,其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在其平台上留下了个人信息积累和朋友间的社交联系积累,用户转移的成本非常高;在锁定用户的同时,腾讯还不断开拓增值服务,如QQ空间,和各种互联网服务,如网络游戏的开发,以此获得稳定的客户群体,这种双边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用户粘性,有利于企业发展和提高资本市场对公司的预期。
而对于阿里而言,“阿里巴巴的发展,也借鉴了美国电商企业的模式,但这种拷贝来的模式已经历了市场的检验,在与国际竞争者Ebay的竞争中,阿里完胜。另一方面,阿里的各个业务模块,无论是B2B、B2C,还是C2C,买卖双方都有很高的转换成本。”
“作为搜索引擎,百度用户的转移成本并不高。虽然在与谷歌的竞争中,把后者逼出了中国大陆市场,但更多的可能是受到政策的影响,而双方竞争实力的真实体现。”方军雄认为。
在用户转移成本高低和是否经历过市场检验这两个参考因素的对比之下,腾讯与阿里的高市值与高估值就不难被理解。同样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二梯队的低市值现象。
新浪微博、优酷土豆、京东,这些第二梯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几乎都能在美国找到其“原型”,Twitter、Netflix、亚马逊……用户的转移成本低,也没有与其美国“原型”在同一个市场上有过竞争,投资者很容易对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表示怀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曹雯博士认为,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成熟,没有形成固定的买单客户群体,没有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企业的市值有重要的影响。
阿里上市影响京东市值
即将赴美上市的阿里巴巴,其市值预计在1200亿-1500亿美元之间,而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文件的京东估值仅为75亿美元左右,详细分析他们之间的估值差距,同样是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衡量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一是引领互联网企业创新的领导人物。互联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一位具有前瞻性的企业领导人是成功的关键。在美国,阿里掌门人马云的知名度颇高,他曾在2007年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并被《金融时报》评为2013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的化身。相对来说,京东掌门刘强东的知名度稍低。美国投资者自然相信,马云领导下的阿里更值得投资。
二是盈利能力。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阿里巴巴集团2013年净利润为22.8亿美元,2014年预计净利润35.5亿美元。阿里的商业模式已经经过了市场检验。而京东商城自2004年涉入电商领域以来,收入增长很快,但实际上仍在“烧钱”,给予市场厚望的只是远期的回报。
三是产业整合能力。阿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布局,目前为止,阿里的版图囊括了电商平台、O2O生活服务、社交平台、互联网金融、旅游、物流等八大领域,产业链较为完整。而京东虽然在上市前把短板补齐,但做的仍是阿里业务中的几块,投资者肯定选择产业形态完整的公司,其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更强。
资本市场助推“大者恒大”
互联网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争夺,也影响到企业在现实中的表现。眼下,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收购大战硝烟弥漫,得到资本市场助理的企业将通过收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业链生态系统。
曹雯认为,这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并购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而且有利于规避风险。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后,互联网企业进行投资并“不差钱”。在收购一家公司和设立一家新公司之间,前者的风险大大小于后者,而且有利于节省时间成本、获得新机。
“互联网发展到最后是上下游整合,中小公司被大公司合并或退出市场。互联网产业发展变幻莫测,对于那些在市场上发展势头良好的公司来说,最优的策略是把具有潜力的公司买下来,在将原有业务做好的基础上,再去发展新的业务。如果反垄断法律实施得不特别严格,这些公司在得到资本市场的助力之后会发展的更快。”方军雄指出。
微软的转型:以云为首,移动为先
3月25日,Windows Azure在上海宣布正式商用,将提供基础架构、数据管理、网页应用等云计算功能。4月17日,Office 365正式落地中国,Office套件、即时通信、协作组件将首次作为云服务,提供给中国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至此,微软针对企业级的两大云服务在中国完成落地。这两大关键动作意味着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云优先、移动优先”。
“云计算、移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以及用户体验上的创新将成为IT业未来十年的四个发展方向”,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日前对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作出了判断。微软的战略转型契合了行业发展的需求。
从“引领时代” 到“迷失自我”
“微软的战略转型是被迫的,是在Google、苹果等竞争对手的夹击下不得不做出的战略转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曹雯博士指出。
创办于1975年的微软,凭借软件优势,成为计算机时代无可撼动的霸主。长期以来,微软以垄断性的Windows操作系统为基础,扩张其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IE浏览器等方面的市场,获得开发者版税,在发挥软件影响力的同时,突袭其它商业领域。
“30多年前,微软的梦想是让每个人的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这一梦想早在20年前就已经实现。微软用软件改变了世界,引领了时代。”陆奇的话极好地概括了微软在PC互联网时代的地位与价值。
但从1995到2005年,微软进入“迷失的十年”。自90年代以来,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软件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软件都实现了网络化,但微软依然坚持原有的软件售卖方式。这种“单向价值链模式”遭遇了以谷歌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价值网模式”的挑战。谷歌依靠搜索引擎平台,整合Chrome浏览器、YouTube、Google工具栏、Gmail等产品,以及新开发的安卓系统,形成整体竞争合力和价值网优势。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兴起,使微软面临双重挑战。苹果公司先后推出的iMac、MacOSX操作系统、IPod、iTunes、Macbook、iPhone、iPad等产品,以及采取的APPStore等应用商店模式,连同谷歌,在移动端对微软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对手的捷足先登让微软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战略转型困难重重。带领企业创新的领导人也在不同的战略转型阶段经历了几次换帅。
在2008年比尔·盖茨退出微软管理层后,史蒂夫·鲍尔默接管微软帅印,加快转型步伐。在2012年10月,微软连续四天之内,相继正式发布了Windows 8、Surface平板和Windows Phone 8。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 8增加了对在线服务的整合和依赖,而Surface平板是纯粹的硬件产品。这暗示着以鲍尔默为首的微软管理层将硬件和在线服务看作是引领微软走向未来的业务。
然而,这条道路并没有引领微软走出泥沼。“Windows Phone 8本身没有问题,但相比苹果IOS系统、谷歌Android系统,它没有很大的变化和增长点,在与抢占市场者抗衡时,它不占优势。”曹雯博士解释。
同时,微软的商业模式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1年2月,微软与手机生产商诺基亚达成战略合作,试图沿袭以往的软件硬件捆绑销售的模式和操作方式,正如在微软和联想战略合作中的那样。然而,基于Windows Phone 8系统的Lumia系列智能手机都没有受到市场认可。
微软急需调整战略,开发新的产品,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移动为先、云为先”
2014年,微软作出了重要的战略调整。2月4日,任命此前负责微软Windows Azure云计算业务的萨提亚·纳德拉为新任CEO。这位技术型CEO的上位可以看作是微软的一次重大调整——以云为首,移动为先。具体而言,即注重企业级云计算业务;注重移动计算。该战略调整完全基于微软对未来IT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
“云计算是未来IT计算机行业发展的首要趋势。这是一个革命性、时代性的创新。”陆奇说。“时至今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经过了三个主要阶段:大型机、服务器和客户桌面终端,直到现在的云计算。云计算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变成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资源,随用随取,这为各个行业带来了革新。”
Windows Azure是微软基于云计算的操作系统,其主要目标是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开发运行在云服务器、数据中心、Web和PC上的应用程序。云计算的开发者能使用微软全球数据中心的储存、计算能力和网络基础服务。太多的例子已经证明了这种企业级的业务比消费业务更加具有后劲儿。3月25日,Windows Azure更名为Microsoft Azure,更加显示了云计算平台在微软众多业务中的地位。萨提亚能够出任CEO,很大程度上与其负责Windows Azure云计算业务和推动企业级业务发展有关。
“移动计算是未来IT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趋势。各种移动智能设备迅速普及,基于云计算、跨平台的移动计算已经浸入到了人们生产、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距离苹果iPad面世已经过去4年时间,而微软却固执己见,迟迟没有让最流行的办公软件Office登陆iPad平台。随着纳德拉的上任,iPad版Office软件套装终于在今年正式亮相。“全球有超过10亿人正在使用Office,他们希望将这一产品的使用体验从传统电脑桌面延展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乃至互联网。”陆奇表示。
“移动设备,特别是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是眼睛上戴的、手上戴的,接下来的时间会有很大的发展。物联网的发展与此相关。这是由云计算、无线通讯带来的结果,这些也都在我们的规划之中。”陆奇透露了微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硬件和软件布局。
构建商业软件B2B平台
4月17日,落地中国的Office 365是微软的新一代云计算产品,是一个针对微软Office服务的应用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构建Office相关的应用,用于增强Office的功能和可用性。目前已经有数百名开发人员正在进行Office Store的软件开发工作。
“当前微软的商业模式已出现一些改变,”陆奇解释了基于Office 365的盈利模式。Office Store上的软件初期免费,通过免费积累客户群体,吸引更多人在Office Store上开发软件,再吸引更多的用户,把平台慢慢做大,再进行收费,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平台效应有助于扭转微软当前的局面。
曹雯认为,“微软大手笔发展Office 365软件和业务是一个明智的举动。”Office软件作为微软的拳头产品,在先期培养了一批用户群体,它们的习惯已经养成,微软在这方面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微软的长项在于商业用户,Office软件收入来源很大一块在于公司用户。当前,从平台角度做商业软件的公司非常少,如何通过平台的方式将其做大,开发商业用户这块处女地,构建起B2B的商业模式,这是微软未来发展的关键。”实际上,目前全球财富500强企业中有60%的正在使用Office 365,有超过350万的开发者已经在Office 365上进行开发。
在新兴的互联网企业面前,IT科技企业如何寻找和重新确立它们的位置,获得产业竞争优势?曹雯认为,“仅仅销售一张光盘”的时代已经消失了,IT科技企业只提供一个产品远远不够,必须朝着平台的方向发展,把平台做大,才会强者愈强。“很多平台采取的是B2C、C2C的模式,面对的是终端客户和消费者,针对商业用户的比较少。IT科技企业和新兴互联网企业在消费者领域直接竞争已经没有很大的优势,需要避开这块红海,开发企业用户这片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