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王正敏院士成了热点人物,记者昨天获悉,中科院和复旦大学正在联合展开调查。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将再次审核王正敏院士研发的人工耳蜗是否自主研发,并且对人工耳蜗的研发过程开展认证。
但在昨天,此前被认为是王正敏院士科研成果造假“关键证明人”的范宝华、吉为民和沈义虎纷纷发表声明,称有关电视台的报道不公正不公平,因为“场景、实物与事实不符,视频中三个人物的讲话都是在对方隐瞒记者的身份,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的偷拍、偷录,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知情权、肖像权,违背了媒体的职业道德。播出的讲话内容更是断章取义,与当事人的本意不符。”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已退休职工范宝华和芯片工程师吉为民都曾经是王正敏院士人工耳蜗团队中的成员,他们联合发表了题为“国产人工耳蜗研制开发的艰难历程”的声明,称:“本项目我们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由于各方面条件不足,因此首先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单道人工耳蜗,其间我们同时关注国外人工耳蜗进度、发展、走向。注意其原理、依据、专利以及文献。对上述的文献、报道、专利进行了分析和基础性的全方位研究。从中去除错误,进行了筛选和实验,将其有价值之处为我们所用,从而改进我们的构思。”
据称,课题组在人工耳蜗技术方面白手起家,基础极差,前后花了十余年时间。在研制人工耳蜗系统工程工作中,团队各有分工。总体使用技术要求由王正敏负责,整体系统和制造由五官科医院范宝华负责,语音处理器研制由复旦大学周耀华教授(五官科医院聘用)负责。集成电路解码刺激器芯片前后花了8年时间,更换了三批人员和单位。
“第一批由上海半导体研究所进行探索性开发,由于各种技术条件限制,历经三年而失败。第二批是具有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单位兵器工业部某所进行再次开发,历经三年左右,虽然积累了数据,但最终还是失败。第三批人员重新寻找一批相当有经验的集成电路公司技术人员,他们来自某半导体公司、上海贝岭微电子公司、兵器工业部某所、上海某电子公司。前后集成电路设计更改十多次,最后由上海贝岭公司流片获得成功。”声明称,“这些人都还健在,都可以进行调查。我们整套人工耳蜗都是经过独立自主、辛苦创造的结果,与国外的产品完全不一样,当然水平并不高,但它是国产首创的人工耳蜗(有据可查)。”
声明中还提醒电视台一件事:“你们有一‘光头’是直接参与此事的人,自称是王宇澄的表哥,他为何不公开自己的身份,不正大光明地进行采访?”
而此前在媒体上露面的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医学总监夏正毅则称,他并没有接受采访。当时的情况是,一位同行给他打电话说自己有一位亲戚想买海南海药股份,请他介绍一下。后来确实有一位自称来自湖北、做建筑生意的“光头”来找他,想买海南海药股票。问了他公司有多少人,又问了公司生产方面的事情。但是夏正毅称自己不管这方面的事,随后来人又问了项目经费的事情。他也表示不管这些方面的事情,但是“为了充面子,随口说了有13个项目,后来他下班后走了。他在整个过程中,都是偷录音……”
此前媒体称,作为王正敏研发团队的主要研发人员之一、上海听觉医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沈义虎具体负责破解国外人工耳蜗样机的芯片,“沈义虎承认,他们的人工耳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模仿了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产品。”但昨天,沈义虎也发表声明,称事实并非如此。当时的情况是:“去年12月的一天,王宇澄带来了一位自称是杭州诺尔康耳蜗公司的经理,以其在上海松江开辟新的生产基地需招聘相关技术人员为由,谈论一些人工耳蜗的技术问题。后来才知道这些谈论的内容被偷拍并且被断章取义地使用了。”(文汇报首席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