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好
在日前举行的2015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公布的《2014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去年实体书店的图书零售市场全面回暖,其中“北上广深”的增长率更是从前一年的-6.46%,飙升至7.87%。
大幅反转是否意味着书店赚了?据了解,一些成功扩张的实体书店不仅卖书还办咖啡馆、搞沙龙、开讲座,“副业”投入比例甚至超过50%。的确,有不少书店靠副业拉动,在图书市场赚了。不过,也有学者提醒,“混业经营”模式并不能直接“拷贝”,实体书店应该根据自身定位,谨慎拓展业务,捡到篮里都是菜的盲目“做加法”,反而容易疏远读者,砸了书店的牌子。
“错位”书店更有创意
“实体书店在品类上再怎么做大做全,也很难拼得过网络书店,所以必须做小做精。”浙江枫林晚书店创办人朱升华说,“比如,有些成功的学术书店强调在某个学术领域的专业性,餐饮文化书店则会打出‘现场烹饪’的招牌。总之特色越鲜明,越能抓住读者的兴趣。”
业内人士表示,专注于某一图书种类的书店越来越多,既卖图书也涉及服务的“错位”书店生态系统正在日益完善。地面图书市场扭转下滑趋势,有的甚至赚得不错,正是许多实体书店利用自身特点尝试转型的结果。
依靠新媒体推出“订制服务”,也为实体书店提供了“超车道”。一位书店经营者说,一年来书店最大的转变是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起步阶段已经有一万多订阅粉丝。”服务和活动是实体书店的最大优势,但以往很难将讯息传递给读者。“书店不会动,不能坐在店里等读者来。现在移动新媒体不仅可以将书讯、展讯告诉读者,还可以根据读者的要求举办活动。粉丝经济对书店同样适用。”
去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连续4年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同时,12个试点城市的56家书店获得了9000万元的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用以改善设施、拓展业务。对此,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莫林虎认为,政策“输血”已初见成效,接下来市场如何拓展需要实体店更多的创意。
不能简单“模式拷贝”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增长7.87%并不能和“盈利能力”增长直接划等号。除了图书定价上涨之外,副业的经营成本如何计算,都需要实体书店冷静考虑。
“图书仍然是微利行业。”一位书店店主感慨说,在网上书店价格战的“硝烟”中,自己书店的书价也只能被动压低,再加上房租和人员成本,单卖书已经几乎赚不了钱。“通过增加出售衍生商品和服务,来提高利润,是现在书店发展的主流。”在5年内迅速崛起的“猫的天空之城”书店在各旅游景点选址,以创意明信片和旅游衍生品为主打,图书业务只占了不到一半,因此引来不少“书店还做不做书”的质疑之声。“书店不一定只卖书,更应该注重服务和体验。我们每家店的布局和业务,包括上架书的选择、咖啡的制作、明信片的图案,都是根据书店的具体位置和风格设计的。”“猫空”书店创始人徐涛告诉记者。
不过,有学者认为,如今许多书店不考虑自身定位,盲目效仿,增加业务,反倒容易拖垮整体:单纯做“加法”很危险。书店每增加一项业务、一项服务,都必须保证是有竞争力、符合自身资源特点的东西。要不然,没有好咖啡却硬要做咖啡吧,模仿别家的东西还非要说是创意产品,不仅模糊了书店自身的特色,也会成为经营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