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著名大学的毕业红毯秀引人关注。电视报道,微信转发,不亦乐乎。但我认为当下一些毕业红毯秀的方式有待商榷,这些“冷思考”,我提出来,供大家批评。
首先,毕业红毯秀是全体毕业生的一个公共活动。尤其是著名大学的公共活动,并且事实上已经有知名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导,这个活动会产生超出校园围墙的影响。每一个人在参与公共活动时,要对每一个行为产生的后果有充分的预估。我觉得,人们缺乏“公共”思维与“公共”意识。同样的红毯秀,如果是私下的party,或者只是大学里的社团活动,都不要紧,因为这些活动都不是公共活动。什么是公共活动?它强调每一个成员的平等参与。公共活动的组织者应当对每一个成员的参与度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有充分的意识。由于活动的公共性,红毯秀上的礼服是租的还是买的并不重要,而在于这个活动是不是给予了所有毕业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哪怕只有一个学生经济状况不好,或者外形有缺陷,都有可能难以参与这个公共活动,甚至可能在活动中受到负面的心理影响。作为公共活动,只要有一个成员可能受到这样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组织者就应该予以考虑,尤其是当受影响的人通常在经济或社会身份上处于弱势的时候,平等意识尤其重要。相反,如果是私下的聚会或者是社团活动就好得多,因为这些活动不是公共活动,你可以选择参与与否。
在“公共性”这一问题的把握上,复旦大学的杨玉良校长做了很好的榜样。在一次毕业典礼上,他谈起了一件让他“万分羞愧”的但“非常重要”的事。原来,复旦某学院的一位女学生,在拍毕业照时帽子掉在了地上,低头去捡时不巧错过了合影的瞬间。虽然摄影师当场补拍了一张,但后来发到同学手里的却还是那张缺了一人的毕业照。女生去找学院要求重印所有同学的毕业照,学院却推脱是照相馆的责任,让她自己去交涉,还认为其小题大做。万般无奈之下,女生只得打电话询问每一个同学,是否愿意一起分担重印的费用。杨校长说,“试问,如果照片中缺的不是她,而是校长、书记,又会怎样?……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杨校长意识到,毕业照是一个“公共活动”,每个人必须要有平等的参与。
比公共性更重要的是,毕业典礼与一般的活动不一样,它是传递价值观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选取某一些时点来进行某些活动,这些仪式性的活动是有象征意义的。比如植树节,端午节等。而在大学里面,毕业典礼、开学典礼就是这样可以传递价值观的具有仪式性的活动。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必须要问,我们在公共活动里要传递的价值观是什么?比如这个红毯秀,如果说要展现美丽,那美丽是什么,我们要建立的“美丽观”是怎样的?如果说是我们要穿美丽的衣服,那么什么是大学应该倡导的“美丽的”衣服?所以,讨论的焦点不在于礼服是买的还是租的,关键在于,在活动中展现的这些场面要表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大学的建设者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参与的公共活动恰恰应该成为我们传递大学的价值观的机会。设想一下,如果下一次毕业红毯秀,我们的同学就穿平时生活里的衣服,然后把毕业活动中省下来的钱汇聚在一起,捐出去做一些公益活动,帮助山区里的贫困学生,或者经济困难的学弟学妹,那传递的将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样的做法向社会传达的正能量将会更大,活动也将更有意义。
我们生活的时代既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小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大学不应丧失思考的能力。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应该要求自己有更强的思考能力,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且时时刻刻对周围发生的各种事件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能力。大学生走上社会,未来可能成为领导、学者,也可能只是普通市民,无论在哪里,一言一行都将对社会产生影响。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尊严和责任,跟他的富裕程度其实没有关系,我认为这是大学应该建立并传递的价值观。
文/陆铭(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