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来
核心观点
我研究世界范围的艺术节,确实没有找到像上海市民文化节这样长的时间跨度,一年12个月它覆盖10个月,上海2000多万人口它覆盖近80%。也许正因为作为一种特殊状态的节庆,它特别适合承担重塑文明礼仪形象的重任
礼仪可以通过节庆在市民中发酵
记得某一年的7月6日,我站在庞普洛纳市政厅的阳台上,参加奔牛节的开幕式。下面市政广场穿白衣白裤戴红领巾红腰带的民众已是一片密密匝匝。这是世界闻名的奔牛节,官名叫圣费尔明节,也是最出名的狂欢节,美国作家海明威在他作品里多次提到这个节,他认为“与之相比,我所见过的所有狂欢节都黯然失色”。圣费尔明节是以圣徒费尔明的名字命名,他是庞普洛纳的第一位主教,公元303年被罗马帝国斩首,为了纪念他就有了这个节日。
每年这个节日开始时,会在市政广场有一个点燃冲天响花炮的仪式。在等待点花炮的时候,广场上已聚满人流,特别是年轻人将打开的香槟、红酒、啤酒四处喷洒,并将手中红领巾高高举过头,一遍遍呼喊:圣费尔明!圣费尔明!一个个巨大的气球在密密匝匝的人群头顶上滚过而不落地,可想而知广场上人群的密度。据说,这仅有2500平方米的广场,往往会容纳将近15000人,几近每平方米要站5个人。我从阳台上俯瞰,人贴人,几无空隙,大家等待着花炮的轰响,然后可以将红领巾戴上脖子。此刻市长先生竟波澜不惊,举着香槟,笑容可掬地为来宾敬酒。这一奔牛节已举办几百年。这是个充满礼仪的节庆,除了燃放花炮的礼仪活动以外,还有圣像巡游活动、奔牛活动、斗牛表演等,每个活动都有礼仪。民众习惯在这样的礼仪规范下行动,某种程度这种礼仪的规范对市民的行为约束超过警察的约束。
大凡世界上的群体性大型活动都有礼仪贯穿,这些礼仪通过节庆等活动会在市民中扎根并发酵,从而形成市民的精神规范和行为约束。
中华民族文明礼仪形象亟待重塑
我们一直习惯称自己为“礼仪之邦”,然而礼仪的退化与崩塌令人担忧。前几年去我国台湾地区,在那里逢年过节,小辈还会向长辈行大礼。而这样的礼仪在大陆,尤其在大城市似乎已难觅踪影。相比较台湾地区,乃至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他们礼仪的规整周到,令我们有汗颜之羞和切肤之痛。往往连不起眼的起居、行走、乘车、接客、饮食、交际等等日常小事,我们经常会像一个没有礼仪的蛮荒族群。礼从大的方面讲是制度,小的方面讲是品节,是指社会的集体规范和个人的道德规范。孔子要求从天子开始,一直到士大夫,都要遵守礼制,不得僭越。演绎到荀子,在“修身篇”中说:“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古人常说的“仁、义、礼、智、信”,其中“礼”已成为我们民族自我规范、品节修养、道德约束以及价值追求的重要一环。然而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时不时被大加挞伐,玉石俱焚之下,使中华礼仪风雨飘摇、岌岌可危,这种恶果至今还苦味犹存。因此,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之形象,实非等闲之事。
其实年也好,节也好,都是礼仪大行其道的日子。走亲访友,鞠躬作揖,礼尚往来,互致问候。各种大小礼仪在节日里缤纷呈现,传统节日如此,新兴节日同样如此。捷克的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每届开幕式必定演奏交响曲目《我的祖国》,这一习惯已成为音乐节不可撼动的礼仪。英国BBC逍遥音乐节每届闭幕式“最后之夜”必定演奏《统治吧,大不列颠》,这时候电视直播,现场观众全体起立,全国观众共同参与,场内场外齐声高歌,已成为英国人的一种精神礼仪。所以,礼仪不但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已与节日相伴相生。
开启重塑文明礼仪的新途径
我研究世界范围的艺术节,确实没有找到像上海市民文化节这样长的时间跨度,一年12个月它覆盖10个月,上海2000多万人口它覆盖近80%。也许正因为作为一种特殊状态的节庆,它特别适合承担这一重塑的重任。我们过去习惯性的思路和方法是一种长期养成的运动式的思路和方法,短期一阵子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然一阵子过去,大雁飞过,天空了无痕迹。现在每年持续10个月的市民文化节,它实际上成为一个平台,一座学校,它起意对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重塑,将对观念的矫正,意识的确立,习惯的铸成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落细、落小、落实。这其中包括对礼仪的重塑。仅举一例,本届市民文化节启动了“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比赛”,直接报名参赛72000多人,联动300多万人,最后在保利大剧院形成1500人集体诵读的感人场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笔者去年去韩国安东市,这个只有10万人口的小市却有着它的骄傲,类似像中国孔子这样的先贤哲人李滉出自于安东,他创办了陶山书院。韩国的1000元纸钞,正面就是李滉的头像,反面就是陶山书院的景色。难能可贵的是类似陶山书院这样的书院在韩国大大小小有450座之多,而且这些书院都在工作状态,发挥着培训功能,上至大企业的董事长,下至启蒙儿童,都会报名去书院接受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就是教你怎样做个懂礼仪规范的人。于是有了对我国礼仪教育的期盼和愿景。让我们通过市民文化节重塑礼仪形象,使它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常态、新途径。希望更多的部门、机构来共襄此一善举。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