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在上海博物馆观看“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叶辰亮 摄
不可否认,我们这一代人年青时阅读的(或者说提倡的)大都是宏观叙述的雄文,高屋建瓴,睥睨八方,雄视天下,酣畅淋漓,这样的文章风格是我们熟悉的,也是当时喜欢模仿的。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指点江山的故事,更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这样的情况始略有转变,但节奏很慢,变化也并不大。印象中,在学术圈引起较大震撼的是王笛先生的几本书:《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2006年)、《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2010年)和《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2013年)等等,特别是那本“茶馆”,在当时曾引起热议,成为一个文化现象。王笛是成都人,在他看来,茶馆就是成都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缩影,即茶馆不仅仅是人们喝茶的地方,更是这座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在那里,可以仔细考察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细节。王笛的这些书应该说是微观研究的一个实践,它引导我们进入城市的内部,并进一步感受那个年代浓郁的社会风情。一滴水可以折射世界的真相,茶馆的背后,是时代的影像。
如果追溯历史,最早明确提倡微观研究的是法国的年鉴学派。20世纪初,他们先后创办了《历史综合评论》《经济与社会史年鉴》等杂志,反对旧的史学传统,主张历史不应当只是君主和伟人的历史,提倡总体历史学,把新的观念和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法国年鉴学派借鉴和运用历史学方法以外的社会学、心理学、计量学、比较学等众多学科的原则与方法来研究历史,注意开拓文献史料的来源,把研究的触角深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他们摒弃了以往只是把战争与政治作为研究对象的做法,达官显贵和元帅将军们不再是当然的主角,凡人俗事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研究的重点。他们倡导并深入探究人们的私生活及与其相关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与文化习惯,“私人生活史”研究也因此成为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个标志。这之后,各国历史学研究的领域与题材不断在扩大,历史研究逐渐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叙事,从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事件的研究转向对日常生活、普通人物以及他们的经历的研究,诸如家庭环境、家居生活、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教育、娱乐、饮食、旅游、生育、死亡等等,都是历史学家们热衷研究的对象。以观察细小的对象为基础,从对看似微不足道的对象的研究来发现历史,解读历史,这正是微观史研究的特点和魅力。
经国大业,人间烟火,都是社会的肌理组成,人们习惯了英雄叙事,难免忽视一地鸡毛,但转过身回过头来,方能悟出市民的日常生活才是构成社会的最重要部分,一切努力,最终目标不就是百姓康宁吗?社会之大,漫无边际,芸芸众生,丰富多彩,怎样全面、客观地去解析一个城市?什么才是构成一座城市的“鲜活细胞”?答案大概就隐藏在众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吧?经常在想,我们在习惯宏观叙事之余,似乎也很有必要对微观层面予以更多的关注,感受日常生活状态下那些充满温度的细节,并对此进行深度挖掘,如此,可能会增加许多意外的惊喜,同时也更有利于从一个新的维度拓宽近代城市文化的研究空间。前些时我在主编《海派之源-人文记忆》这本书时曾写道:
上海西南的徐家汇和土山湾地区,堪称中国近代文化的一处重要发源地,它既生产物质,也培养人才,堪称中国近代文明进程中的一根标杆。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但这块发源地是如何开垦的?这根标杆又是怎样竖起来的?如果将此视作一个庞大的工程,那么以往我们着眼较多的是这个工程的组织方,也即那些院长、校长、神父、嬷嬷、主任、教授等等上层人物。这些精英阶层是打基础的,他们决定着事物的走向,自然容易受到大众和媒体的重视;而我们这本“人文记忆”,一个很大的特色,则是将笔墨的重点放在了普通人身上,着力描绘勾勒那些长久不受重视,甚至生平身世都很难考察以致湮没在历史中的世俗小人物,如王安德、范殷儒、徐咏青、邱子昂、徐宝庆、朱志尧、潘氏父子等等。在我们看来,这些平民阶层也是熠熠闪光的,他们都是掌握着绝世本领的不凡人物,他们很难谋划方向,但却往往能决定质量,增加重量;他们都在某一领域作出了出色的、甚至杰出的贡献,当年他们的精彩无比,被视作了平淡无奇,百年之后的今天,却成了我们必须重视,值得努力打捞的珍贵历史。
徐家汇是一个很好的样板,其他地方也莫不如斯。秉此理念,我们这套丛书,涉及时间段为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而内容则几乎无所不包,尤其重视凡人俗事以及观念习俗、地域环境等等在大时代中的衍变,无论是琴棋书画、衣食住行,还是草木虫鱼、习俗流弊,都是我们深感兴趣并欲研究展示的,所谓以个体观世界,从细微看全貌。消失了生活方式的社会和人生那是不完整的,不但残缺而且黯淡无光。我们愿意努力提供虽然细微但却鲜活的历史,希望在一些貌似平淡无奇的人物和现象当中,能够得到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的启迪;我们愿意眼光向下,和大家一起回顾历史上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也藉此打量今天的我们自己;我们不惧“碎片化”之讥讽,惟愿这些“碎片”能够拼接成灿烂的锦缎。小人物也有可能构建大历史,历史因凡人俗事而更近烟火,历史因拓宽领域而丰富多彩。希望我们的“这滴水”,能够映照出大海的一角,也愿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滴水”。
2022年4月1日晨5时于上海开启全域静态管理之际(本文为上海文化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近代社会生活史丛书”序)
作者:张 伟
编辑:钱雨彤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