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英国确实也是个极为悠久的文明古国,她的诸多文化遗迹,一查原来都有上千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了。譬如许多画册、影视常用来作封面图页或片头的史前巨石阵(Stonehenge),就闻名遐迩,远垂数千年矣。该词词头的Stone,意为“石头”,词尾的henge,意作“围栏”,即石头圈成的围栏,还真是那么回事。英国人心目中的索尔兹伯里巨石阵,自是一块神秘悠远、深不可测的神圣之地。作甚用?则众说纷纭,有学者将其看作可能是远古人群祭拜神祇的处所,但确切的宗教性质,迄无定论。
在今春去英国探游前,我只知类似的巨石遗址在欧洲不少地方尚有存留,像法国、西班牙,还有英国的别处,晓得欧洲早年有巨石文化流行过,但没承想距索尔兹伯里的著名巨石阵仅30公里处,居然就有另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迹,地处威尔特郡境内,因其所在村庄之名而称埃夫伯里巨石群(Avebury Henge)或埃夫伯里遗址。巨石阵在英国内外几乎家喻户晓,人们也都以前去游览过而引以为傲,但真正走访并知道埃夫伯里遗址的却不多。此处占地面积很大,名头虽不如巨石阵那么响亮,但文化意义和学术含量同样小觑不得,别具一功,仍属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据专家推测,埃夫伯里遗址形成的时间大约可溯自公元前2600年前后,也就是相当于古埃及孟菲斯城公共墓地创建的那个时代,距今约近5000年了,这从当地博物馆展示的文字图版上可以清晰看到。
欧洲的巨石建筑遗存,实际上在相当地域范围内有广泛分布,大体可分三类。一为立石,也叫竖石(menhir,译音“蒙伊”),该词大概源自布列塔尼语。埃夫伯里的石群、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卡纳克石林,以及我在威尔士首府加的夫市政厅广场看到的环立石柱,皆属此类。其次是环形石垣(cromlech),意为“圆形、曲线”,例如索尔兹伯里圆石阵,即属之。第三种叫石棚(dolmen,汉译则有直接标作“多尔门”的,意为“桌子”)。这种上覆石板为顶,周边围有若干竖立石板为墙的建筑物,亦谓支石墓或石桌坟,我在国内辽东半岛曾见到过巨石文化的这第三种类型。
欧洲人自古对树木石头一类自然物的关注和想象令我印象深刻。记得看过根据英国乡土小说家哈代所撰同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拍摄的影片,其中不仅采用了索尔兹伯里巨石阵的现场外景,而且提及一处名叫“鬼见愁”的分岔路口,也就是一块遒劲斑驳的远古立石,导演波兰斯基两次给了镜头,大概寓意为人生的歧途吧。如今走进埃夫伯里遗址,村落边、平地中散立着的,主要就是这些未经加工的长条立石,孤立的条石被生生地竖立着,绝非天成自然,而显然都是人工安置的。观之,令人惊诧、震撼!只是这些立石究竟具何意味,如何运输、立起的?却无人了然,算得千古之谜了。那石是代表等距离地站立着的一个个人吗?石块每每间隔几米一柱,成线性等距离一字排开,成一极大的圆圈状,是表现一种参与祭祀的场景吗?由于已历经数千载,石柱难免有损毁,凡遇有石块空缺处,那些或于18、19世纪开始关注和研究立石现象的学者们,便会打造、安插进一块小型石方尖碑补上,也与自然状态的远古立石加以明显区分。
漫步于埃夫伯里村,走向村外的旷野,顿觉眼界开阔,环顾前后,更感受遗址区的宏大。立在土丘上远远望去,可见四周系一方圆数里的开阔地带,加上人工的开掘、堆叠和砌筑,挖有壕沟,叠有土堤,其坑壁由白垩石砌起,沿沟堤则排列着圆形的立石圈。从外观来看,整个这一场景,很可能意味着此处曾经是一块宗教祭祀场所,或盟誓发愿之地。在这里,我们今天见到,一群身着白衣的英国中老年男子正双手合十,虔诚地站在石前歌唱。一对男女则分立两块巨石前,时而各自闭目抚石祈祷,时而相对默诵,又互换戒指,可能是在演绎一段某种祷神或订婚之类的仪式。在英格兰或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当下信仰里,似乎还多少沿袭了某种古远的传统元素,文化之间常常就是这么彼此勾连着的。埃夫伯里遗址的这些看似貌不惊人、粗陋而寻常的立石,大概在一脉贯注而下的凯尔特先民的文化里,都是充溢着鲜活内蕴力的吧。
自埃夫伯里村中心地带往南约一英里之遥,还坐落着一座外形似馒头的希尔伯里山(Silbury Hill)。山体浑圆,有一个类似火山口那样的圆锥顶,其实却完全是人工堆叠而成的。这座约有4700年历史的小山,约于公元前2400年左右筑成,被认为是欧洲最大的人工土石堆,大小堪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新石器时代的人们究竟出于什么目的,会倾力建造这样一座巨构?这仍是今人所难以揣测的。
从埃夫伯里立石,到希尔伯里山,再到索尔兹伯里的巨石阵,彼此相距不远,文化接近,或为同宗同脉的人们所构筑?真使人不禁遥想联翩,发悠悠千载浩叹。仰观此方历史的陈迹,采用一种异域旅者别样的眼光去直接体察和感验,对待不同的生活与文化,又何不泰然处之,甚或从中找到盎然意趣呢?毕竟,这个世界足够大,可感可习可接纳可尊重的东西,足够多的了。
作者:沈 坚
编辑:吴东昆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