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
德化是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的中国三大瓷都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作硬陶、印纹陶。到了唐代,德化陶瓷生产已初具规模。我多次到宋至清代的一个民间瓷窑址——屈斗宫德化窑遗址探访,残存的三杯两盏,零星裸露在瓷窑的赤土坡上,叙说着当年窑火熊熊的烧窑故事,缀联出壮观的画卷。
宋元时期,每年秋冬时节,一艘艘泉州 “福船”从 “东方第一大港”后渚启程出海,走向海上丝绸之路,运载的除了丝绸,主要的便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所说的 “既多且美”的 “迪云州 (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了。用德化的高岭土做成、烧制的瓷器玲珑剔透,釉面明亮、光润熠熠照人。尤其是 “建白瓷”,人称“猪油白”确实妙绝,说是白又有点黄,说是黄又那么玲珑剔透,倒不一定是哪一位名家起的名吧,很可能就是老百姓透彻它的风韵,某个时刻脱口而出的赞叹。
德化瓷同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明代德化 “瓷圣”何朝宗。何朝宗诞生在德化的一个叫“后所”的地方,这一带,窑场密集、水碓咿呀——现在还能看到古老的水碓,在慢悠悠地舂着高岭土。这里还有座因盛产制作瓷观音的最好原料优质高岭土而得名的 “观音岐”。这就是这一方水土的得天独厚了。何朝宗生活的年代,佛教等宗教凭借海上丝绸之路广泛传入泉州,传入中国。传说曾有九仙来游的德化九仙山,成为闽南乃至福建的佛教活动中心,以烧制佛雕为主业的德化瓷在这样的土壤蓬勃生长不言而喻。何朝宗的瓷雕贯注了一个终生守望着炉火,与泥土、刻刀为伴的能工巧匠的生命,每件作品完成后,他都要摆到窗口让路人来品评,稍不如意就推倒重来。他雕塑的以象牙白胎釉烧制的佛像体现德化陶瓷鼎盛时期——明代的高峰,被视为“天下共宝之”的 “东方艺术明珠”而“不惜以万金争购之”。他的作品理所当然要从欧美各国著名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家的藏室里透射出光芒。他的作品,比如渡海观音,头额上的白毫、发髻以及如意、披巾的雕刻极精细;衣褶带作结状,露胸、系璎络,双手藏袖,露一足踩踏莲花,另一足水花掩盖,给人踩浪凌波的联想。他的瓷观音,既是佛像,又流露出世俗的情感;既冷静平和,又燃烧着生命的火焰;既安详、端丽,又隐含着哀愁。
他的瓷观音大多不露手,有人说是为了防止长途运输可能给瓷器造成的损坏。还可能另有深意:因为不露手,更具女性的谦和、温柔、含蓄。透过裙袂,透过庄重典雅的线条和优美的动感令人想象那一双愿为人间排除苦难的手,其韵味更为独特隽永。
德化友人送我的德化当代瓷雕摆满我的收藏柜,而一尊仿何朝宗风格的中型大小的滴水观音,则一直亭亭玉立在我客厅醒目处。滴水观音果真能滴水。利用压力原理从观音手中倒着的净瓶里滴落的水滴像晶亮的珍珠,又像闪烁一下随即消逝的光影,那一声脆响足以荡涤一切嘈杂、一切烦忧。
德化瓷从来没有停止过逐浪远航的梦想,哪怕波诡云谲,艰险重重。1822年, “泰兴号”巨型帆船在南中国海触礁沉没。1999年此船被打捞出水,船上的35万多件18至19世纪初德化窑生产的青花瓷,现身在人们惊奇的目光里。2007年, “南海一号”沉船被整体打捞出来,200多件出水文物中过半是产自德化窑和磁灶窑的瓷器,不但有德化窑系的白瓷,还有国内传世不多的德化窑大盘和磁灶窑的绿釉瓷器,轰动一时。海底宁静的眠床还安息着多少德化瓷?海底蕴藏着多少德化瓷的呼唤与梦呓?难以探测,难以计数。
我很喜欢既是中国又是陶瓷的英文单词 “China”。每当来到德化,大街上见到说说笑笑行走的外国瓷商,或是在陶瓷博物馆里见到他们在与德化瓷的主人们交谈,我都能听到“China”,乐音般的清脆悦耳。
从云雾山中走向海上丝绸之路,以自己的美妙风姿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德化瓷,让我沉浸在辽远深邃的神往中。
作者:陈志泽 编辑:潘向黎 责任编辑:舒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