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哎,哎,还没好呢,不能开锅,粽子半路开过味道就不对了!”
“我都等了一上午了,吃个粽子怎么这么艰难!”
……
满心欢喜地盯着我家老奶奶把锅盖打开,那一团白色的“云团”朝我面颊扑来,我闻到了青色的味道,专属于那小塘边芦苇叶的味道,比春天田野的味道更清新,还带着一点甜丝丝的香甜,其中有伴着糯米的香味。奶奶家的粽子是在那种土灶上煮的,所以比起一般的粽子,我觉得空气中多了一点干柴和竹叶的味道,融合在粽子的清香中,着实让我还没吃就想象它的味道了。
奶奶包的粽子很迷你,不似外面卖的粽子那么大,只有他们三分之二的样子,因为包糯米的粽叶是在村里塘边划得那种野生芦苇叶,比其他用来包粽子的箬叶和箸叶等的确显得苗条了许多。迫不及待解开缠住粽子的线,一层层拨开粽叶,猜都不用猜我们家的惯例粽子一直都是不放馅儿的,有人觉得白粽子寡而无味不好吃,那我觉得他还真的不会吃了,用小碗装上一点白砂糖,再用一根筷子插进白胖胖的粽子里,抓着筷子顺着粽子均匀的滚上一圈,盯准粽子的一角,张开我的血盆大口咬上去,咯吱咯吱……牙齿与白糖的摩擦,软软的糯米就是这场战争的调和剂,慢慢的白沙糖的甜味融入糯米中,舌头贪婪地吮吸着这难得的人间味道,也不枉费我一大早起来跟奶奶学包粽子的辛劳了。奶奶包粽子的时候大拇指翘起,每往粽叶里放一点米,她那翘起的大拇指就会用力的按压几下,把糯米按下去再灌糯米,然后裹成三角,所以她包的粽子非常紧实,煮熟以后把筷子插进去才不会散,吃起来也更有嚼劲。
我非常赞同汪曾祺的那句话“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进入大学后遇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吃货,基本上吃遍南京的街街巷巷,大到酒店餐厅,小到老婆婆支起的火炉摊,我还记得老门东外面那个老大爷卖的活珠子的味道,几个人没有板凳蹲在路边剥开蛋壳撒点椒盐就满足了。不同于大部分人出去旅行为了观光,我们几个旅行是因为从自己吃腻的地方到别人吃腻的地方。其实吃腻还不至于,只是想比较一下其他地方的味道,上海的蟹壳黄,苏州的松鼠鳜鱼,重庆的九宫格火锅,厦门的花生汤,青岛的袋装啤酒,徐州的地锅鸡……怎么说也是个有经历的吃货了。然而无论我们去哪都能看到粽子的身影,便利店,路边摊,车站……粽子可真是走南闯北,阅历无数啊!
为什么屈原在湖南投的江,粽子却在浙江嘉兴最出名? 当那次我邂逅嘉兴粽子以后,就再也没有这个疑惑了。那次是奔着绍兴的黄酒去的浙江 (别看我年纪小,但是却很贪杯呦),在当地一家人工制酒的小门面打了一瓶十年的黄酒,黄酒不同于白酒的清香,闻起来有一点酸涩,刚入口的时候舌尖感受到一点点苦,后面甜味就随之而来,是个有层次感有厚度的味道,即使贪杯也不为过了,再配上当地用绍兴仁昌酱油腌制的特色香肠,简直美得我要成仙了! 归途中路过嘉兴,为了解开多年来心中的疑惑,就去揭开了嘉兴粽子神秘的面纱,嘉兴的粽子是四角外形,咸口的粽子一般都会加酱油入味,做出名的那应该是鲜肉粽了,肉应该是猪的后腿肉,吃起来肥而不腻,有筋道,有种嚼口香糖的快感,糯米糯而不糊,配上酱油的酱香又是一番口味。其实咸粽子中我最喜欢的是蛋黄粽子,剥开粽子,咸鸭蛋黄中黄灿灿的油包裹着糯米,看起来油腻腻的,但是一口下去蛋黄粉而不干中和了蛋黄红油,质感细腻。这让我想起了汪曾祺老家的高邮鸭蛋,好粽子配好鸭蛋是不是口味更妙?
或许这让死党阿吉妈看到就要跟我吵吵了,在她眼里,粽子只能是甜的,她贼喜欢蜜枣粽子和豆沙粽子,我也挺喜欢蜜枣粽子的,不似白糖粽口味更淡一点,蜜枣的甜味恰到好处。说到粽子的口味真的是千百年来不能停止的战争,阿吉妈爱甜粽,死党黑洞偏偏又是咸粽死忠粉,每每吃粽子两个人都要叫上一番劲,没办法,就让我们这样争到天荒地老吧! 其实这是地方差异的结果,北方主打甜粽,主要是豆沙红枣还有果脯等,形状大多为斜四角形和三角形,南方的馅料更丰富、主打咸口,鲜肉、火腿、蛋黄……南方粽子的形状也是五花八门、火炬形、三角形、锥形、方形。我相信不只是她们俩,对于粽子的口味谁也没有个特定的标准好吃或不好吃。
都说要中西结合,这不,新来了个星冰粽,都是甜口的,草莓奶香、咖啡杏仁、芒果、抹茶红豆等口味。说是粽子,其实大部分的人认为是甜品,星冰粽是冷藏的,外面是一层类似过冬的透明的皮,里面包裹不同的馅儿,我更偏爱芒果口味,酸酸甜甜非常适合夏天。
渐渐地,粽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再只是端午节的一个特定的习俗,而是当下每个人每天都可以享受的一种美食。想到这里,口水都要抑制不住了,明天的早餐就决定是学校一食堂的粽子了,哎呀,应该来个什么口味呢?
(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学生,网络旅行美食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