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癞子》 这部西班牙中篇小说,原名 《托美思河上的小拉撒路》,今存最早的刊本于1554年付梓。拉撒路这个名字,本是 《新约》 的 《路迦福音》 里一个癞皮乞丐。此外,《约翰福音》 里有一个在耶稣呼唤下死而复活的人,也叫这个名字。小说由一篇简短的前言开张,随后的故事共分七章,繁简长短不一,主要是由小拉撒路向一位贵人讲述自己的生平,说自己如何童年丧父,被寡母送给了一个瞎子,随后又如何换了一个又一个主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长大成人,最后娶了一位大神父的姘妇,就此“安居乐业”。小说的中文译名,由杨季康先生广为流传的译本“约定俗成”。我童年时代所读的中文本,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由杨先生从英译本转译而成。后来她自修了西班牙文,“文革”后又出版了从原文直接翻译的本子。
薄伽丘和乔叟的故事里,有些已经包含了流浪汉体小说的因素,但是现代流浪汉体小说,却是由 《小癞子》所开创的,自兹而后,盛行一时,例如法国作家勒萨日的 《吉尔· 布拉斯》、英国作家笛福的《莫尔·佛兰德斯》、法国作家伏尔泰的 《老实人》,以至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都具有流浪汉体小说的特征而各有变化。我在研究生院期 间,随克劳迪奥·纪廉教授(ClaudioGuillèn,1924—2007) 修了一门“流浪汉体小说”的课程。老师是二十世纪西班牙著名诗人的公子,母亲是法国犹太人,所以西班牙语和法语同为他的母语。他也是我的前辈学长,1953年在哈里·莱文教授的指导下在哈佛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比我整整早了三十六年。我在学期结束时为他写了一篇期末论文,以二十世纪非裔美国作家埃利森的长篇小说《隐形人》 为题,重点讨论其中流浪汉体小说各种特征的艺术表现,论文颇受老师嘉许。他后来在哈佛提前退休,回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任教,十年前在彼仙逝。我如今所教的有一门课,讲授由文艺复兴至启蒙时期的世界文学名著,我特地收入 《小癞子》,也算是对老师的一份纪念。
小说第一章里,小癞子乘瞎子主人不察,偷吃了香肠,瞎子闻到了气味,用手扳开小癞子的嘴,把鼻子伸将进去。这幅油画所描摹的,就是这一刹那的情景。此画出自西班牙浪漫派大画家戈雅的手笔。他是一代宗师,有的美术史家甚至认为近代欧洲绘画是由他发端。戈雅一生风格多于变化,此画作于1808年,接近他的所谓“黑色时期”。画中人物略见变形,颇有漫画特征,黑色与赭色构成画面的基调。原画高80厘米,宽65厘米,今为私人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