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朱
逢年过节,许多人喜欢在大型游乐场所流连。今天的读者很少有人知晓,我国最早出现的集演艺、市集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所,被称为“瓦舍勾栏”。
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大的瓦舍有十几座甚至几十座勾栏。这里是货药、饮食、剃剪、说书、纸画、令曲、杂耍等的汇集之地。
吴自牧著 《梦粱录》 是一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关于“瓦舍”,《梦粱录》 这样解释:“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南宋耐得翁 《都城纪胜》 主要记述南宋临安的时俗民风,《都城纪胜》 曰:“瓦者,野合易散之意也。不知起于何时,但在京师时,甚为士庶放荡不羁之所,亦为子弟流连破坏之地也。”这些解释较为通俗而确切地表明了瓦市的娱乐性质。
勾栏的建造形制借鉴当时神庙戏台的一些特点,设立戏台和神楼,四周围起,上面封顶,即使遭逢雨雪天,演出也不受影响。在其内部,建有表演用的高出地面的戏台,戏台上设有乐床。其后是戏房,戏房通往戏台的通道称为“古门道”或“鬼门道”也就是上下场门。从里往外逐层加高的观众席,叫腰棚。其中正对戏台而位置较高的看台又叫神楼。观众席里最上等的座位叫青龙头,位于靠近戏台左侧的下场门附近。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
宋代之所以会出现“瓦舍勾栏”,主要是缘于对古典坊市制度的突破。
唐代,坊和市是明确分开的。“坊”是居民区,“市”指商业区,“坊市封闭”,坊有围墙。市场的设置需根据那时的法令设于固定的区域。坊市由专门的官吏管理。坊门的启闭和开市罢市,以击鼓为号。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都受到限制。商业贸易须在市内进行,“日中为市,日落市散”,黄昏后坊门锁闭,禁人夜行。唐末宋初,由于战争,坊墙受到破坏。宋建立后,城市商业区扩大,开始“坊市合一”,不仅坊市不分,而且坊市不再设垣,夜不闭门。居民区与商业区都是开放式的,商业活动的时间、地点不受限制,除了日市外,还有早市和夜市。汴京从宫城正门起,以跨汴河的州桥为中心,东到旧宋门,西到开封府,南到朱雀门一带,不仅有官衙、寺院、馆驿、贵宅,而且有各种商店。
“坊市合一”促进了宋初商业的繁荣,也为市民文化娱乐的兴盛提供了条件。文化娱乐活动与商品交易活动同时进行,相辅相成,此时的文化娱乐本身也成为一种商业行为。集演艺、市集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所———勾栏瓦舍,正是为了适应市民娱乐生活需要而创设。从汉代宫廷临时露天演出,到唐代经常性的戏场、私人府邸,再到宋代固定性的勾栏瓦舍,反映了曲艺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