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茅盾先生诞生120周年,是茅盾进上海商务印书馆100周年,也是茅盾逝世35周年。在茅盾先生的这样一个特殊年份上,近日我又专门重访了乌镇茅盾故居,进一步感受茅盾故居所蕴含的文学魅力。
乌镇茅盾故居坐落在观前街17号,这是一座普通的民居建筑,四开间临街二层楼,如果不是挂着陈云先生为茅盾故居写的匾额,恐怕走在观前街也不会知道这里就是茅盾诞生的地方。在潇潇春雨中,我走在观前街的石板路上,仿佛走进上上个世纪茅盾出生前的岁月里,一百二十年前的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茅盾出生在观前街17号这座民居的楼上。对茅盾这位长房长孙的降生,无论是在广西梧州担任地方部门要职的曾祖父沈焕,还是在杭嘉湖响当当的乌镇名中医、外公陈我如,都格外兴奋。曾祖父在广西得到曾孙出生的喜讯时,一大群燕子在其住所上空飞翔,沈焕认为这是吉祥的兆头,所以亲自为这个曾孙取名“燕昌”,大名德鸿,字雁冰。后来,这个出生在普普通通民居里的曾孙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成为共和国的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这是他的曾祖父沈焕所没有想到的。而此时的外公陈我如急匆匆地走在观前街这条石板小街上,去看望自己的掌上明珠女儿陈爱珠和外孙!
这是1896年的事,距离今天已经整整120周年。
茅盾故居的格局有些局促和逼仄,四开间临街的两层楼房子,楼下每一间临街门面,都是一块一块的木板拼起来的排门和一扇小门或矮门,没有轩敞的大门,也没有墙门照壁,更没有高门槛和气派的门当,在乌镇观前街的民居中没有一丁点的特别。我们轻轻地推门进去,发现临街的四间楼下房子,已经被作为陈列室,其中有沈家的私塾,沈家大家庭吃饭用的餐厅。在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还有东西各一个不大的天井,用于采光和承接屋面的雨水,我们进去时,屋檐水正嘀嗒嘀嗒地落在东边天井的石板上。我突然想起,也许天井里的赭色石板还记得,当年茅盾父亲去世之后,茅盾还在隔壁的立志小学读书。有一次,一个同学拉着茅盾去外边玩,茅盾急于回家,不肯与他去玩,于是茅盾在前面跑,那个同学在后面追,在学校的桂花树边,那个同学自己跌了一跤,划破点皮,却拉着茅盾,哭着到茅盾家里,告诉茅盾母亲,说茅盾打他。茅盾母亲赶快给他包扎一下,又给他几文钱安慰安慰。这时,在旁边的茅盾姑妈说了几句讥讽茅盾母亲的话,她一听,立刻满脸通红,拉过茅盾,举手要打,茅盾一看不对,挣脱后夺门而去。母亲还在后面恨声说:你不听管教,我不要你这儿子了! 后来小学老师沈听蕉先生送茅盾回家,就站在这个天井里,一手拉着茅盾,一边朝楼上窗口的茅盾母亲说:“这件事我亲眼看见,是那个同学不好,自己跌倒,却来诬告,怕你不信,我来作证。”还说:“大嫂知书达礼,岂不闻孝子事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乎? 德鸿做得对!”茅盾母亲在楼上窗口听了沈先生的话,默然片刻,说了一句“谢谢沈先生”,就回房了。晚上,茅盾跪在母亲面前,说:“妈妈,打吧!”茅盾母亲却泪如雨下,说,“你父亲在,就不用我……”一百多年前的这一幕,就发生在故居这天井里,发生在这临街的楼上。
茅盾父亲沈伯藩英年早逝,其时茅盾十岁,和六岁的弟弟沈泽民正是需要父爱的时候。茅盾母亲把丈夫的遗像挂在第二进楼下,下面供着鲜花,还在照片两侧,亲自写了一副对子:“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民,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茅盾母亲是个有远见而又知书达礼的女性,虽然在沈家没有到忍辱的程度,但负重是肯定有的。据说,观前街17号里的女性都很豁达干练,茅盾的曾祖母王氏,祖母高氏,都遇事冷静有决断,似乎是天生的当家人。茅盾的童年时代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
今天我们在茅盾故居虽然看不到当年茅盾生活的场景,但是能够看到茅盾作文本上国文老师写的评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竭力用功,勉成大器!”以及“生于同班年最幼,而学能深造,前程远大,未可限量!”等等,这些评语,现在看来,真是极具眼光的预言。据说,当年茅盾写这些作文时,大家庭里传出让茅盾辍学去自己家里的纸店当学徒的风声,让茅盾母亲感到一种实实在在的压力,而植材小学的青年教师、举人卢鉴泉专门来家访,将茅盾在学校里写的作文拿给茅盾的祖父母看,并且说,这样好的成绩,不读书是太可惜了。他还拿茅盾的叔父做例子,说当年辍学去当学徒,是长袍改成马褂,大材小用。这位卢老师在观前街17号的老屋里的一番游说,让茅盾母亲坚定了决心,也减轻了她的压力。后来,茅盾昆仲能够顺利上中学、大学,这位既是老师又是亲戚的卢表叔功不可没。
茅盾故居后面的三间平屋以及边上的小小空地,是茅盾小时候的乐园。平屋里堆放着杂物,也堆放着茅盾曾祖父从外地寄回来的杂七杂八的书,包括小说。茅盾常常和弟弟悄悄地到平屋里寻找自己喜欢的书。而平屋外面不大的空地,是祖母当时养猪的地方,那里还见缝插针种着几棵桑树,春天,祖母还养蚕。所以,这个地方也成了茅盾童年时的乐园。几十年后,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在鄂豫皖苏区中共省委书记的任上牺牲后,茅盾为了让母亲回乌镇有个安静的地方,特地将三间平屋重新翻造,并亲自设计图纸,添置家具。平屋造好以后,祖母已经去世,院子空地里种了一些花草树木,包括棕榈树、南天竹等,小院子整理得生机盎然。不过,茅盾在这里住的时间不多,在平屋里只写了一个中篇小说 《多角关系》。鲁迅去世时,茅盾正在平屋里养病,没有赶上鲁迅先生的葬礼。
据当地的档案介绍,乌镇茅盾故居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结束后,家乡人开始修缮茅盾亲自设计的三间平屋,期盼茅盾能够回故乡看看,但是,年迈的茅盾此时已经无法远行。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去世,他的故居经修缮后于1985年7月4日开放。1988年1月,乌镇茅盾故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开放三十多年来,接待了数以千万计的参观者。而笔者虽然N次地去过乌镇茅盾故居,但每次去谒访,都有不同的感受。
文/钟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