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塘茭白上市了,练塘镇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茭白节。
绿油油的茭白田令人心悦。对练塘镇,我有特殊的感情。大学一年级时下乡搞社会调查,就在练塘住了两个多礼拜。田野、古镇、18岁、5月,空气中的芬芳今天回忆起来依然醉人。5月正是第一茬茭白收获的时候,而我们那时的调查正是了解练塘的茭白生产。但那时听生产队长介绍情况时,我基本都是昏昏欲睡,唯一抹不去的印象,是坐着小船从一个生产队驶向另一个生产队,绿水在身边流淌,让我记住了杜甫的一句诗:春水船如天上坐。
如今差不多快到了眼花的年龄了,我却开始对茭白生产感了兴趣。青浦区新闻办的蔡双琪主任约我采访茭白节,我提议直接到茭白田里去看看。天下着小雨,幽静的茭白田绿得深沉。陪我们过去的茭农老谢穿着高帮套鞋走进自家的茭白田,拔出了几根茭白,剥开壳,直接吃了起来。“小时候,我们就常常直接从田里拔了生吃。七八十年代片面追求产量,滥用农药,不敢生吃了。这几年严控农药,茭白达到绿色标准,又可以放心生吃了。”茭白肉雪白里带点嫩绿,看上去真是很诱人,我也剥开一根,首次试着生吃,口感脆爽,清香带甜,像是某种新奇的水果。
茭白是中国人很早就发现的食物,但最早是食用这种水生植物的种子,称作“菰米”,被列入了“六谷”,《礼记》 中就有“食蜗醢而菰羹”之记载。后来种“菰”时,有黑粉菌寄生,植株不能抽穗开花,茎尖形成畸形肥大的菌瘿,但人们发现它更好吃。秦汉间成书的 《尔雅》 中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想必从那时起,就有了“茭白”这道美味的蔬菜。我其实小时候就喜欢吃茭白,还喜欢拿我妈买来准备烧菜的带壳茭白当宝剑挥舞。但真正品出茭白之味,则还要到当了农村记者以后。有一次采访茭白节,主办方送了一袋刚摘下的茭白,回家用“六月鲜”红烧,那股自然的清香一下把我带回少时首次下乡时的美好回忆。肥肥嫩嫩的茭白“啖之甜滑”,竟让人想起初恋。后来听练塘人说,他们的吃法不是油焖,根本不放油,只用水清蒸,考究的则用虾子酱油拌一拌,想必这种吃法更能尝到大自然的本色吧。
当年为我们联系去练塘作农村调查的,是报社的农村记者于沛华老师。于老师退休后,没想到我成了他的继任。如今我也对农业生产感兴趣。练塘的茭白种植历史,可追溯到400年前,但真正规模化生产是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练塘茭白全国闻名,最主要就是练塘作为水乡,水多水质好,种出来的茭白特别好吃。2008年“练塘茭白”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如今练塘茭白常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1.6万亩左右。镇上副业公司叶总告诉我,现在全镇13个茭白村每个村都有一名安全监管员,负责在田头巡视,一旦发现哪家打药水,必须前往查看是否使用安全农药,茭白采收前20天就禁止使用任何农药。采后处理和运输储存也有一套严格流程,须在3℃ (±1℃)的冷库中预冷2小时,随后在相对湿度为85%到95%的环境中冷藏外运。
茭白是水生植物,种茭白是辛苦活,基本用不上农机,要在泥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照料。为打造茭白品牌和提高茭农收益,青浦区和练塘镇的政府部门也没少花功夫。2003年镇上就成功注册了“练塘牌”商标,近年来小包装的练塘“精品茭白”也打入了城市、联华、家乐福等超市,如今又在开发网上销售平台。农村土地允许流转后,练塘茭白大多集中到了一些“茭白大户”那儿种植,基本都是每户几百亩以上的规模,而一亩茭白的净收入可达上千元。所以茭农虽然辛苦,收益还不错,在练塘镇的平均水平之上。但是也听那些茭农说,农忙时雇的短工,清一色都是六七十岁干惯农活的老人,没有年轻人肯为那么一点工钱穿上高帮套鞋到茭白田里摘茭白,让不少人不免为未来有些担忧。
不知为何,对练塘茭白的前途我并不怎么悲观。回想18岁时初到练塘搞调查,根本没听进去一个字,但是随着岁月像河水那样流逝,我不是又来到了练塘的茭白田里了吗? 并且品出了茭白的味道。人际会代谢,人心也自有其成长规律,我相信那在 《礼记》、《尔雅》 里就有记载的美味,肯定还会应时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
文/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