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真
在书店买到一套十多张的“弄堂游戏”明信片,每一张都绘着游戏的儿童,且都配有一首儿歌。有一幅画面上四个孩子将竹竿跨于裆下,玩得不亦乐乎。这是很多人儿时玩过的“骑竹马游戏”。图上配着这样一首儿歌:“啷啷啷啷啷啷,骑马到松江。松江老虎叫,别转马头落北跑,一跑跑到卖花桥”……
骑竹马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据 《后汉书·郭伋传》 记载:郭伋在并州为官时,做了很多实事,深得民心。后来“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晋张华 《博物志》 中有这样的记载:“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
竹马游戏在唐代极为普遍,有不少诗歌作品描绘了这一生活图景。如李白 《长干行》 中云:“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这六句诗写一妇人回忆与丈夫“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童年,美好的往昔成为动人的回忆……
另外,白居易 《赠楚州郭使君》 诗中云:“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喜入新年自咏》 诗云:“大历年中骑竹马,几人得见会昌春。”
古人常以骑竹马作为童年的象征,如杜牧 《杜秋娘》 诗云:“渐抛竹马戏,稍出舞鸡奇。”
竹马游戏“道具”易得,竹、木、秫皆可,跨于裆下,如果游戏时,手持刀、枪、剑、棒之类,愈发威风凛凛,颇有将军气概,尤为男孩子喜爱。
宋、金、元时,也有一些关于这一游戏的诗句。如宋苏轼 《元日过丹阳明日立春》诗:“竹马弄时宁信老,土牛明日莫辞春。”金元好问 《寄女严》 诗:“竹马几时迎阿姨,五更教诵木兰篇。”
唐宋时期,竹马游戏有所发展。主要是儿童竹马渐趋复杂化。除了那些最普通的胯下一根竿的竹马继续流行之外,还出现了另一些比较复杂的竹马。
如宋代的白地黑色婴戏陶枕,向我们展示了宋代儿童竹马游戏的形象。图中的小顽童,右手高扬马鞭,左手拉住马头缰绳,胯下之“马”,拖着带竹叶的长长尾巴,马头则形象逼真。
明代方于鲁是安徽制墨名家,曾制“九子墨”,其上绘有童戏图,其中一个孩子骑的竹马,除去一个逼真的马头之外,后面又牵拉一横竿,竿头各有一轮,形似小车,儿童高扬马鞭,半蹲半坐,后面一儿童手举荷叶以代帷盖,前面又有一儿童肩扛小旗,并与另一儿童各击一锣、一鼓,热热闹闹,有浓郁的喜庆气氛。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最早反映古代少年儿童“骑竹马”生活情景的图画在敦煌。在敦煌晚唐第9窟的东壁门南,有一幅反映一千多年前古代少年儿童骑竹马游戏的画面,描绘的是晚唐时期一群贵族供养人礼佛的情景。在供养人行列中,一位贵妇人的右下侧画了一个身穿红色花袍、足蹬平头履的小顽童,一条弯弯的竹竿放在胯下;其左手握“竹马”,右手拿着一根带竹叶的竹梢,作为赶马之鞭。童子抬头向上,调皮地仰望妇人。一群严肃的礼佛贵族妇女行列中,一个孩子骑着竹马穿梭其中,给画面增添了活泼气氛。
另外,敦煌佛爷庙湾36号魏晋墓中,发现有一幅描绘儿童骑竹马的砖画。一个约三岁的孩童身着红白圆领短袖衣,下身全裸,弓步,一根竹马弯弯在胯下,他右手扶竹马,转过头来望着母亲,用左手去拉母亲的右手。
直到20世纪60年代,骑竹马仍在城乡少年儿童中间流行。而今天,则是连幼儿园的小朋友也常常捧着iPad专注地玩着电脑游戏。“骑竹马”与打弹子、滚铁圈、跳房子等游戏一样,已经成为难以再现的诸多成年人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