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有志
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与成长,正好处于诸位十五有志于学至三十而立的生命年轮间。而古典学学习首要的意义是对人以及人世之复杂与艰难的认识。20-30岁想必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艰难的时段,此时诸位初涉人间世。多数人还不足以支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艰辛和艰难迅即扑面而至。准确地说,生活就是艰辛、艰难,“三十而立”,即是在艰辛、艰难中脚跟点地,支撑起家庭和社会。没有人能避开或消除艰辛、艰难,因为人人生活本然如此,一生如此。
再者,多数人认为工作的意义是赚得钱财换取生活资料而快乐,有一部分人以为服务于众人而获得赞誉、美名才有价值,还有一些人明白博学慎思即是幸福。人的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千差万别,自然这般。
进而,三十岁前,多数人以身体观看心灵,身心不分;“三十而立”,以心灵观照身体,身心能分能合。依此,逐渐明了人和人世生活的复杂、繁难、困窘乃至不堪、不幸,因而学会审慎、通透地过日子。
末了,一波一波艰难的生活浪潮,惟有多多学习可能安然渡之。“学而时习之”,一生如此,人人都可能是我们的老师,其善者从之,不善者改之。“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庄子·人间世》)
毕业之后,“三十而立”,成家立业,立己立人。诸位就还得理解人伦中最常见的——同学与同事。毕业了一工作就会有同事,进学继续读书的以后也会有同事。据说同事一般成不了朋友,事实上我们的朋友大多是老同学。然而,同学中成为朋友的也不会多。
学者,觉也;同学,就是一同觉悟、觉醒的人。十五有志于学——同学其实也是同志,发求教之诚以启童蒙之志。如此,同学作为特殊的友谊与学习和志趣相关。这让我们想到《论语》开篇头两句谈到生命的喜悦;这种喜悦是君子的在世生存志趣。所以,同学这种高贵的友谊当然与更高的德性相关联,可谓君子之交。
然则,同事与同学的区分没那么简单。设若同事于同“学”,或许同事就可能是朋友;同学于同“事”,这里的事还是“学”;再者,同学于同“学”。友谊与学习相关,与人的道-德自觉、觉悟相关。人以群分,“分”可能指的就是人群中朋友与非朋友的区分,同时也是德性的区分。
如此,学是人与人世最重要的发端与缘起。
我们的古典传统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就是劝学,而劝学实则就是劝善。而从我们自己来看,好学就是好德,成己成人。
按苏格拉底的弟子记述,苏格拉底渴望向所有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能够吸取所有人身上的好。苏格拉底的“吸星大法”就是与人说话,跟你聊天,你身上的好、闪光的东西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就在苏格拉底身上——厉害的是你的光还在你身上,没有减损。苏格拉底与人聊天、说话,可谓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看来,苏格拉底是好学之人,也是仁人,亦即phil-anthropist,仁者爱人。好学之人才可能真正有益于人。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任何人跟苏格拉底聊天都可能从他那儿受益。无论你在哪碰见老苏,你跟他聊天,聊着聊着,repente(忽然),天光乍泻,他的声音犹如天籁轰击你,晕晕地、昏昏地,你的脑洞大开,被光充满……
当然,我们都不是老苏,我们至多渴望认识他。老苏身上的一种天然性情是不愠不怒。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认识的人有一点点好,我们时常有意漠视之。俗话说,见不得人好。我们看和不看都可能来自于性情的某种障碍,那就是愠怒,我们无意中常常更乐意把多数人当成无形的敌人——其中自私的乐意实质混合着无名的愠怒。甚至,基友和闺蜜经常都是潜藏的最危险的敌手——基友太鲜了,闺蜜太甜了,最好淡如水也。
除愠怒外,有种人本然心底太冷,冰窟一般,冷飕飕,对人身上的好东西毫无热度;再者,还可能是生来的无知。二者均为麻木不仁的东东,怎么可能有朋友呢?
至少,我们该是点赞党,豆瓣、微博、微信上看到人家有点点好就给人点赞,生活中多多赞美别人,越好的人越能看到别人的好,也越能赞美别人,反之呢,你懂的……赞美别人实际上就是赞美自己,没有比赞美自己更美妙的事儿了。
——好学即好德也。
德者得也。德性源于觉悟、觉醒,对人己身的觉悟、觉醒,即仁即人,成人也。好学即好德,好学其实就是对人身上的好、善的渴望,对人性完善的渴望,即德性的圆满。当然,最高的德性可能是什么呢,即所谓上德是什么,可能就是对觉悟的觉悟,即好学于好学。好学是一种天生的生命热情——按柏拉图的说法叫爱欲,柏拉图式爱欲。真正的友谊可能也源于此。好学于好学首先可能是好学于好学之人,向古人学习怎么学习,此之谓尚(上)友古人。在此意义上,好学=好德=好古。古之道术有在于好学之人者也,闻其风而说之。再者,好学于好学还可能是对自身生命热情的省思和检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二者为好学之人打开向上的生命通道,觉悟于觉悟,觉醒于觉醒,德生也。
——志于学即志于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