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周恩来1958年7月7日在广东新会县对废旧物资回收工作的题词
黄柏生
四年前,卓今女士娓娓述说其亲历的《日本厨房里的那些活计》(2011年9月29日文汇报笔会)一文,深深打动了我。认死理的东瀛人氏,据说垃圾分拣已细化到八十余种,助益青山绿水。去年5月起,咱上海也兴分拣投放了,但迄今绩效尚不理想。
几天前,一位久未谋面、退休多年的前废品站老友有事上门,交谈中,我转述卓今女士的说道。孰料他听了未起一丝涟漪,置若罔闻。我诧异追问,他回答:“要说此档活计,不是老王卖瓜,比一比,他们还真嫩着呢!”
“老法师”娓娓道来。
1958年,为解放社会劳动力(尤其是妇女),搞活经济,全市各区雨后春笋般开设废品回收站。这新兴行业,组织完善,脉络分明,流程井然,员工勤快尽职。以他所在的徐汇区为例,“金字塔”尖的是区废旧物资利用公司,下辖纸张供应站、料瓶商店、羽骨商店以及上述三家专业回收范围之外的综合包揽的废旧物资利用商店。这“四大金刚”各司其职。
全区下属之各基层门店,虽然门面狭小,设施简陋,却兼容并蓄、笑纳百物。门店都设有中药铺似的数以百计储物抽屉,各贴名目标签。上级商店来收,可迅即抽出,计量交付。各店都张贴收货品种明细。更可称道的是,区公司还颁行“收废不见废”的考评条则,于是各门店拾掇得像食品店似的整洁,全区二十余家,同款面市,蔚成一景!
所有废品站回收的物资,今天听来,犹如天方夜谭:鸡毛、鸭毛、废电池、牙膏皮、肉骨头、碎玻璃、破棉絮、布角料、各种“敝履”、揉皱污脏的垃圾纸,甚至发辫、眼药水瓶、麻将牌、日光灯管……而书报、破铜烂铁金属制品则是“上宾”档次。总之,生活废品中,只有你不为蝇头小利扔弃的(你扔人捡),几无回收站拒之门外的!——及至穿戴成炊事员模样的店员们也摇头说“不”,那才是“投生”无门的地道废品了!
“他们能像我们一样过细分拣吗?”说话时,他陡长精气神。以收废纸为例,细分为大报、小报、杂志、书本、黄版纸、杂揉纸、保密纸(比如那时不公开订阅的《参考消息》),每逢暑寒假集中涌来的32开课本又得专项捆扎。再如鸡毛鸭毛,因为价格悬殊(鸭毛每斤七元,鸡毛仅四分),店员就细心分拣,不仅分出干湿,还一一剔出混迹其间的白细鸡毛!女孩子剪辫子,送来一丛乱发,他们耐心理顺,丈量后按质论价。又如诸多“敝履”中,纯塑料的与海绵的,同鞋不同“命”;破套鞋与破跑鞋同“种”不同值;至于“同根生”的破套鞋,因内衬绒布有否之别,只得“昆仲”别离……
前方尽职,后续亦不含糊。尤其盛夏时节,为避免异味扰民,总是及时运走。鉴于员工每天与废品打交道,公司专设疗养院,让员工轮流享受疗养福利。
“周总理还专门为废旧物资利用,亲笔作长篇题词,全市所有门店都张贴,时间是1958年7月7日,你去网上查查。”
朋友这么原版回溯,我如梦初醒,旧景如昨。确实,自1958年到1992年前后这三十四年间,环顾宇内,哪一个国家曾有过类似的举措?这是文明,是环保,是良俗,是素养,是传家宝,是对有限“天物”的珍惜!朋友喟叹,要是这个系统能持续运转,我们勤劳的中国人,能“淘”回多少财宝?连青山绿水也能“淘”回来!还用为兴建垃圾焚烧厂频生纠结吗?
鲁迅有句诗,“一阔脸就变”。而今我们还远未到都“阔”的程度,却早早变了,会暴殄天物,毫不犹豫地舍弃“传家宝”了,与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传奇”渐行渐远,“我”已不是原先的“我”了。
“一个人富了,又能那样有节俭的素养,不是更好吗?”原来,他没有“罔闻”,他的沉吟,只是为失去的好传统惋惜和为昔日自傲。
我敬仰地望着这位前废品回收店经理、“老法师”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