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阁在朗润园。从博雅塔沿未名湖东岸北行,约千步,入朗润园,过石桥,有月亮门迎面而立,便是采薇阁了。这是北大为中国诗歌研究 院新建的仿古建筑,采薇之名是我建议的。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采薇者,诗经小雅之名篇也。以中国万诗之源的名篇为研究院定名,立意秀雅沉潜,近于实。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首源于民间的远古咏叹,表达了劳卒戍边的苦情,应该说,是符合传统诗教“兴观群怨”的原旨的。况且它有那 么动人美妙诗句,历数千载而传诵至今:“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之声传递的是歌者旷古 的悲悯情怀,以此名楼,让人勿忘世上万千劳苦众生,彪炳的原是诗歌之大义。
采薇见诸典籍,比诗经还要早的,是沈德潜《古诗源》收录之上古的 《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这一曲采薇歌,见于《史记》的 《伯夷列传》。诗背后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饿且死,作歌。”我们可以不论殷周,也不问成 败,单就它所崇尚的精神气节而言,也对我们的诗歌理念有很多的启示。诗缘情,诗言志,一个情字,一个志字,情到深处,志之所之,谓之诗,便可做出惊天动地 的诗章来。
朗润园是今日燕园的后园,在鸣鹤、镜春两园之北,万泉河流经其南,它曾是圆明园的附园。旧时皇帝驻跸圆明园避喧理政,王公大臣为了 朝觐方便,多在附近治府邸,朗润园周边有很多他们的别业。这院子原名春和园,先后是庆亲王永璘和恭亲王奕?的赐园。园中涵碧亭仍在,题额便是奕?亲笔所 书。以是之故,它有过长时间的繁华。此园曲水蜿蜒,周遭树木葳蕤,有山夹岸绵延,风景绝佳。园的主体是一座岛屿,四面环水,遥望若碧玉浮于春江,清朗圆 润。每当仲夏,菡萏映日,荷香袭衣,令人若置身江南锦绣。古人有句:“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勺园》:“幽居卜筑藕花间,半掩柴 扉日日闲。新竹移来宜作径,长松老去好成关。绕堤尽是苍烟护,旁舍却将碧水环。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便是此地情趣。采薇阁选择的,正是 此种充盈着诗情画意的佳丽之地。
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成立之后,我们便开始了院址的寻觅和选择。诗人骆英,校长周其凤都是热心的探路者。随后, 校长批地,诗人筹资,多方配合,美轮美奂,遂成佳构。这园林的山崖上镌有季羡林先生手书“朗润园”三字。季先生的故居便在湖的北岸,与采薇阁隔水相望的, 是一座岛中岛,孙楷第先生之故宅在焉。沿湖自北而东,那里的一排公寓房汇聚了少说也近一半的燕园精英。这园子历史上曾是贵族和诗人的府邸,此后更住进了北 京大学的几代学人,他们为京都三山五园的丰盈华丽,更注进了中华千年文脉的精魂,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名园的骄傲。
采薇阁创意之初,诗人骆英 便与我们相约,静待采薇阁成,拣一个春和日丽之晨,或是秋高月圆之夕,携三五好友,邀诗界嘉朋,或把酒临风,或绰约花丛,或清茶香盈,或咖啡情浓,假倩楼 之几席,举吟风弄月之雅集,浅斟低吟,觥筹交加,短歌长啸,纵横诗坛,不知月淡星稀,无辨晨曦晓雾,此亦人生之大乐也。秀阁耸峙,庭花有待。院门长启,以 俟时贤。
2014年2月14日,农历甲午元宵,西俗情人节,于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
附:采薇阁记
采薇阁者,朗润园 一新景也。燕园后山诸胜,朗润尤佳。万泉河于南入园,一水环岛,如碧玉之浮春江,风景绝胜。朗润原名春和,清季先后为庆亲王永璘及恭亲王奕?赐园。山间有 方亭一,奕?题额“涵碧”在焉。自博雅塔沿未名湖东岸北行,约千步,折西向,即为朗润。迎面石制拱门,镌“断桥残雪”四字。断桥者,小石桥也,其镌刻之拱 门疑为圆明园旧物。过桥为月亮门,画栋雕梁,游廊窗櫺,金碧灿烂,此为采薇阁也。
采薇寓意者何?诗小雅有采薇之嗟叹:依依杨柳,霏霏雨雪,戍 卒思归,忧心孔疾,感时艰也;伯夷传有西山之悲鸣:天下宗周,耻食其粟,以暴易暴,吾将何适,彰节烈也。中国诗歌研究院建立之初,即有筹资建阁之议,诗人 骆英,校长周其凤,黾勉同心,力促其成,诚感人也!楼阁将成,索名于余,余曰:诗者,志之所之也,情之所至也,采薇之名甚切,既发乎情,又归于志,诗之大 义存焉。
采薇阁耸于园之西隅,三面临水,杨柳拂面,荷香袭衣,花朝月夕,把酒临风,如入梦境。登阁临轩,西山烟云,玉泉塔影,尽收眼底,诗酒酣畅,翩然入梦,诚人生之大乐也。秀阁耸峙,庭花有待,院门长启,以俟时贤。
2014-2-14甲午元宵西俗情人节
于北京大学
文/谢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