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朵云轩藏《汪氏统宗世谱之图卷》这一罕见的宗族文献在沪亮相。《汪氏统宗世谱之图卷》 是百年名店朵云轩几个月前在整理库房收藏的工作中发现的,于上世纪60年代初购入。这些文献均为手写或手绘,以纸本、绢本合装为一个完整的手卷。全卷高约40厘米,全长约1100厘米,由19件文本或手绘人物像组成,卷前、卷后均无题跋。经有关专家初步研究,这些文献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更具有多重学术意义,将对汪氏历史、谱牒文化乃至古代书法艺术、造纸和雕版刻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从这些文献的纪年时间看,最早是初唐,最晚的在南宋末。按写作者的生卒年看,最晚的则已到了13世纪初。各件文献的保存程度差别较大,纸张的质地和成色各不相同。
不少家族密码就藏在这尘封的 《汪氏统宗世谱之图卷》中。有专家留意到,这些文献记录家族迁居地时使用的确认手段甚为特别。手卷第1件题为《汪氏统宗世谱之图》的文献,记录的是南宋建炎前越国公汪华后裔的迁居婺源、祁门两县各乡的状况,凡后世各支始祖迁居地的地名处,均钤有木印。印文虽有待进一步辨识,但这类情况在此前披露的各种家族文献中均未出现过,也未见谱牒研究论著涉及这一现象。这是中国古代宗族文化现象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新发现。
汪氏究竟起源于哪里? 隋唐时期的汪华这一让后世汪姓人引以为傲的“大人物”究竟有几个儿子?对于这些历史疑问,此次现身的手卷有不少内容与现存汪氏谱牒中的刊印文本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手卷第6件唐后期汪氏族人汪芬所撰《汪氏谱叙》一文,称汪氏起于“颍川”,明隆庆四年的《汪氏统宗正脉》一书则称源自“平阳”。又如手卷第15件苏轼(款)《唐越国汪公传》中,记载汪华妻钱氏生子八人,而后世汪氏谱牒均称有子九人,多出的幼子“汪建”,却并无详细生平记录。这些差异是成书时间不同致使的吗? 现存刊印文本在传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差错?有专家认为,此次现身的手卷中的这些细节或将对汪氏历史的研究提供新的依据。
目前,朵云轩藏《汪氏统宗世谱之图卷》也存在一些不确定之处,尤其是具体形成的时间。有专家将其视为宋代珍本,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全国已知面世家谱中时代最早的一部。也有专家提出,《汪氏统宗世谱之图》中的“统宗世谱”是很有时代特点的说法,明代才大量出现此种说法。关于这一宗族文献的研究,或许才刚开了个头,还有很多密码有待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