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大赛中,进入最终决赛的五部舞剧,有一大半都以人名为题:《杜甫》《仓央嘉措》《哈姆雷特》……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很感慨,因为敢做人物,对中国舞剧创作来说,是一大进步,“有一个阶段我们舞剧创作总是讨论可舞性、故事性,不是故事很复杂,就是形式很漂亮;但要让人在看完舞剧后记住刻画的人物的,不多,火候不够”。
形象创造是最重要任务
其实,纵观中国舞剧历史,可以发现,留下历史印记的作品里,并不缺少优秀的、以刻画人物为主线的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就是很好的例子。
创作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塑造的人物形象极其鲜明,至今仍有生命力。无论是《白毛女》中不甘受辱、拼死反抗的勇敢的喜儿,还是《红色娘子军》中善良倔强、为自由而战的正直的吴清华,都有血有肉,加上时代特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两部凝聚着我国几代芭蕾舞人心血的作品,经过了时间考验,无论从剧本、舞蹈、音乐还是美术来说在当时和现代都属上乘。可以说,中国芭蕾能够在世界上代表芭蕾发展的一个时期,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两部彰显民族精神的舞剧。
反观近年来的不少舞剧,很多作品都无法给人留下清晰的人物印象。“如果你的舞剧叫《虞美人》《东方红》,那可能问题不大,但是你敢起人名作标题,就应该把那个历史或者现实存在过的人物,塑造得饱满,否则就是失败的。”冯双白提到,当代舞剧应该放更多精力在创造独一无二、震撼人心、与时代贴近的人物上,把形象创造当做最重要的任务,“去创造真正打动观众的形象”。
细节不够导致“剧情短路”
人物塑造如此重要又艰难,那到底该如何做好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欧建平告诉记者,中国的舞剧创作存在不少问题:“在编剧上,热衷于宏大叙事的内容、生离死别的煽情、子承父业的俗套、顺叙-倒叙加插叙的结构,但创作人员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推敲打磨出合情合理、感人至深的细节,致使许多舞剧出现‘剧情短路’的尴尬。”
细节是塑造饱满人物形象的关键所在。光有漂亮的动作形象,没有扎实的生活细节来支撑的人物,是扁平的。琐碎生活日常会令人产生真实感,然而国内舞剧更多选择回避最琐碎的日常,而是想要从金字塔里挖掘人性,也许正是问题症结所在。
当下,舞剧应该致力现实题材,贴近生活。做一些与观众生活休戚相关、能从情感上、心灵上产生共鸣和沟通的舞剧,才能把观众请进剧场,分享舞蹈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