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音乐舞蹈类演出节目无论在数量还是份量上,都明显超越了往年的几届,就连拥有逾百年辉煌历史的东欧“老牌劲旅”捷克爱乐乐团120周年庆典音乐会,都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世界交响乐名团轮番上演中略显黯淡。
然而,捷克人还是秉承了他们一贯的立足之本——民族主义传统,另辟蹊径地为观众们带来一台并不常演的庆典音乐套餐。不同于德奥的交响乐团那样拥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民族交响舞曲,捷克爱乐以东欧人最擅长的明亮音色与真挚抒情来打动观众。
120周年,70耄耋、30而立,10部作品,8位作曲家,看似有些巧合却也别有意义。作为与19世纪下半叶同捷克民族乐派共同成长起来的捷克爱乐,可谓荣誉与使命并存。在已入耄耋之年的现任乐团总监、指挥家基里·贝洛拉维克的率领下,乐团长期致力于捷克本国作曲家作品演绎与推广的不变宗旨亦在本台音乐会上尽显无疑。从以19世纪“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代表性交响诗到20世纪最杰出的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教科书式高度对位的管弦乐篇章,从最具国际声誉的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到一系列追随其脚步的捷克浪漫主义音乐“接班人”们的特性小品,让观众们在短短一夜间浏览了丰富的捷克交响音乐曲库的同时,不得不感叹两位捷克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惊人的号召力与凝聚力,也是借此向中国观众集中展现足以令他们骄傲一世的优秀音乐文化传承的机会。在这套呈现鲜明时代特征与多样化的曲目设计中,留给独奏家表现与发挥的空间看起来也颇为费心。与贝洛拉维克同台的捷克小提琴新星约瑟夫·什帕切克才年届三十,清瘦而谦逊的外表却难掩其耀眼的才华,无论领奏还是独奏均有不俗的表现,恰如其分甚至游刃有余。
音乐会在被誉为“捷克第二国歌”的斯美塔那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涓涓细流中拉开序幕,原本常作为返场曲目出现的这部作品,却在这里极具象征性地奏响了捷克民族历史文化与音乐艺术的源远流长:从起初富于光泽的潺潺细流逐渐交织汇聚成充满深情厚谊与荣耀辉煌的滔滔江河,中间穿插着农民们跳起粗犷豪放的波尔卡舞与优雅曼妙的水仙女之舞的强烈性格反差,犹如在沃尔塔瓦母亲河的哺育下波西米亚人的生活百态,以及虽历经磨难坎坷却仍保有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在这个降温的深秋之夜如一股股发自肺腑的音乐暖流沁入观众的心田。另一部同样出自于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的交响诗《萨尔卡》被安排在两首小型作品与小提琴独奏之后,掀起了下半场的高潮。整个乐团在贝洛拉维克麾下将戏剧性与抒情性恰到好处地结合,把古老民间传说中的骑士与女武士萨尔卡形象在波澜曲折的复仇情节中徐徐展开,迷惑性的爱情主题与极富战斗性的复仇主题,通过持续推动的宏观结构张力中予以不紧不慢地实现,最终引向胜利的终点。
也许是捷克人骨子里的热情与细腻敏感,使得作曲家们更愿意用小提琴这件性情温柔而多变的乐器来为他们代言。德沃夏克的《浪漫曲》与后来成为其女婿的学生苏克的 《挽歌———“爱之歌”》,让小提琴家什帕切克尽显甜美音色、妩媚动人又却毫不浮夸的旋律线。与苏克让小提琴尽情咏唱相比,德沃夏克在乐队的编织方面显然更胜一筹,与独奏小提琴之间形成的亲密互动和同质音色的包容关系,让人着迷。由19世纪下半叶声名仅次于斯美塔那与德沃夏克的作曲家菲比奇创作的《音乐会波兰舞曲》是一首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管弦乐作品,它让小提琴家有充分的华彩空间进行各种炫技表演,什帕切克游刃有余的技巧发挥与完美的音色表现都在此显露无遗。
作为庆典音乐会必不可少的各种特性舞曲,下半场由内德巴尔创作的《悲伤圆舞曲》比起上半场压轴的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选段,让想听冷门曲目的古典音乐会常客们更为期待:它有着丰厚浓郁的和声与典型的浪漫主义抒情乐句,弦乐声部极尽所能的抒情表现与铜管圆润饱满的音色之间相互交替,共同营造出一片让观众“融化”于极富情感张力的音响声场中。难得在音乐会上露面的低音单簧管以极为低沉的声音,从丰满浑厚的乐队音响底部缝隙中穿越而出,着实令人难忘。
本场最照顾到专业观众口味的作品莫过于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与马尔蒂努的《第二号小夜曲》。“小交”第四乐章几乎是全场最紧凑也最为严肃的学院派作品,它以最短的篇目与最凝练的结构力,将一个战斗性的短小动机在繁复的对位织体中得到反复强调与论证,让这位熟谙复杂技术、实践与理论并重的20世纪捷克作曲家的形象跃然而现,同时也让捷克爱乐的铜管声部施展了其绝佳的控制力。全场乐队编制最小的当属马尔蒂努《小夜曲》,尽管演奏中略有瑕疵,但仍然不失为一部短小精悍又颇具演奏难度的弦乐重奏作品。同时作为指挥贝洛拉维克尤为喜爱与推崇的作曲家,马尔蒂努的这部作品清新自然的音响风格也使它从同台的所有作品中脱颖而出。
压轴全场的是脍炙人口的军乐名曲———弗齐克的《角斗士进行曲》,倒是一部应景的庆典音乐。乐队疾速的半音阶穿行呼啸与铜管慑人的爆发力将音乐会推向了真正的终点。作为礼节性答谢,返场的中国作品《春节序曲》也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响应,洋腔洋调难免,但气氛却是甚好!
然而,与往年捷克爱乐的访沪演出相比,这次庆典音乐会也许并未给熟悉与喜爱他们已久的观众带来足够的惊喜。部分原因可能是曲目的多样化与小型化,让这支庞大乐团难以真正展现出其雄厚的实力。在贝洛拉维克的感召与引领下,乐团在传承与发扬捷克民族音乐文化的道路上仍坚定不移地前行着。同时,我们也隐约感受到这支曾经辉煌的捷克爱乐如今看起来已经有些“老迈”。它能否再续辉煌?除了招牌式的19世纪捷克民族乐派与20世纪的优秀作品之外,它能否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本土作曲家中更多的优秀作品? 无论是过往的,还是当代的,我们都将拭目以待。好在,我们已经从它不遗余力地将自己最优秀的青年演奏家推向舞台前沿的决心中看到了希望。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