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古典音乐生活里,从来不乏世界顶级名团的身影。与5月18日在第33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闭幕演出中登场的伊朗德黑兰交响乐团遥相辉映,10月23日晚同样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我们迎来了乐坛“豪门新贵”———卡塔尔爱乐乐团。
卡塔尔爱乐由卡塔尔酋长莫扎·本·纳萨尔·阿尔米斯奈于2007年直接面向全球招聘,遴选出了100多位专业演奏员组成。与伊斯兰世界在上世纪初即步入并开展音乐西化道路,且反复面临生存和发展难题的德黑兰交响乐团不同,卡塔尔爱乐是一支异军突起的空降部队,反映出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西方音乐发展与融合的另一个侧面。
本场音乐会中,卡塔尔爱乐以“把在本国培养的音乐文化带到国际舞台上”为宗旨,上半场以交响组曲《天方夜谭》开篇,这是一部带有浓郁的阿拉伯式诗歌、故事与叙事风格的作品。其音乐会的开始就将阿拉伯世界多姿多彩的航海、宗教、谚语、童话、爱情、自然、世俗、生活、趣闻等完整的画卷用音响展示出来,激发出听者对阿拉伯世界的无穷想象。而因为四个乐章表现了各不相关的风景和场面,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有意安排了两个相对固定的主题贯穿,其中代表故事讲述者舍赫拉查德的形象由小提琴担任,她平静、恬淡,较少变化。而代表故事聆听者苏丹王的形象则在每一次呈现时都变化出了不同的色彩,表现其往复的情绪转变,直至最终被感动。不知不觉中,我们即被一种奇幻的古老阿拉伯意境所包围。
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的东方感情与芳香在下半场丹麦作曲家卡尔·尼尔森的《阿拉丁组曲》中,表现得更为自由和浓烈。组曲中除“阿拉丁之梦与晨雾舞曲”“伊斯法罕集市”混合着伊斯兰风情之外,“东方节日进行曲”“中国舞曲”“黑人舞曲”等段落则展示了更广义的东方世界五光十色的画面、色彩、音响和香味:众多的主题在出奇的节奏、和声、音色和力度等方面构成各种对比性的转换;成群的舞者组成了特别的阿拉伯色彩和图案;骆驼驮着游牧者穿过一望无际的沙漠;达官贵人在掺杂着熙熙攘攘叫卖声的人群中闲逛;玩蛇人吹奏着有魔力的曲调;托钵僧正在表演高超的幻术;名贵的香料沁出了五味杂陈的芳香……
提到香料,伊斯兰世界的众多国家都不愧为香料大国,其乐器和音乐传统也如他们的香料般充满了各种调制的可能。由阿拉伯世界家喻户晓的音乐大师马塞尔·哈利法所创作的《拉巴卜琴与乐队协奏曲》 正是这样一首寻求阿拉伯传统与西方音乐融合的作品。在阿拉伯作曲家的理念里,创作融合的交响化音乐就像是调制各种美食,在其发展的路途上也经常碰到“橄榄油+醋”混却不融的问题,如何找出融合之道,是他们一直努力的方向。该曲中所使用的弓弦乐器拉巴 卜是阿拉伯世界非常流行和著名的乐器,其音域不宽,声音苍凉,最早在贝都因人中流行,后来传遍了阿拉伯世界,很有意思的是,乐队中的大提琴手,即担任了本次拉巴卜的演奏,他娴熟地转换于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将身上最真诚的阿拉伯传统音乐烙印融入交响乐队的脉搏中。
音乐会选择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酒神之舞》作为终曲,这首融合了西方古典音乐与东方情调的典范之作,将酒神文化精神中狂欢极乐的特质融入到这个古老的阿拉伯悲剧故事当中。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演绎者们也将喜-悲、动-静、东-西等对立面紧紧相扣,并在层叠反复的旋律中不断推进和强化,引导人们对于一系列所谓两极冲撞的情绪和问题之结合体进行反复的碰撞、思考与消化,最终,正如“喜极而泣”的道理,这不但是 《酒神之舞》 的审美体验,而人们也似乎同样可以依此寻找到东西方音乐之间难以言说的共融和默契———像一股清流,从沙漠深处汩汩流出,涌向你。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