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的插图:《清明上河图》中所见架锯。
鼎是煮肉的、簋是盛饭的、尊是盛酒的……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在古代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正在被逐渐淡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先生,集数十年学术积淀,著述《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通过对古人衣食住行和生活现场的考据、还原,把文物背后的生活细节再度呈现在了当代读者眼前。“中国古代祖先创造的物质文化在世界上一直领先,到近代才逐渐落后,通过这本小书,我希望能让大家了解我们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的伟大成就。”85岁的孙机说。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全书共有十个章节,包括饮食、纺织、建筑、冶金等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按照当今的图书分类,此著该算作“普及读物”,只是这部普及读物的写作,难度实远过于专业著述。有评论认为,作者站在学术前沿的位置,“有洞晓成说优劣的目力,有理棼治丝的本领”,取精用宏,论证得宜,举重若轻,而叙述简明扼要尤为关键。
孙机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就是“认识一个个过去不认识的东西”,他讲述了一个辽代驸马墓中的锥形物件引发的考据故事。在内蒙古发掘出一个辽代的驸马墓,墓主身上佩戴一个玉把的锥子,玉把很讲究,但究竟做何用处,考古团队无人知晓,难题到了孙机先生手里。根据文献记载,契丹人有“四时捺钵”的习惯。“捺钵”是契丹语中的“打猎”,“四时捺钵”意思就是一年四季都要打猎。春天射天鹅、秋天射鹿、冬天钩鱼,但契丹人是怎么打天鹅的呢?史料记载,契丹人放海东青(小鹰)到水塘里,天鹅被赶着跑上岸后,海东青就抓住天鹅的脖子,捣天鹅的头,天鹅受到重创落地后,猎人就用刺鹅锥把天鹅的脑子敲出来犒劳海东青。有了这样的史料,再和考古发掘出来的锥子一结合,就坐实了刺鹅锥这件物什。
类似的考据在书中也有很多,这些物质通过孙机先生的研究和表述,从博物馆的陈列架上走下来,鲜活地呈现了彼时的生活原貌。从这点上来说,作为普及读物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其实也具备了教科书的性质,更是架通古今的一座桥梁。
谈到写作本书的初衷,孙机说:“各个民族有长项,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的长项,我们知道自己在历史上那么多年一直在领先,增加我们今后的信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几百幅线描图均由作者亲手绘制,比如汉代长辕犁复原图、五台山唐佛光寺东大殿剖面图、山西平顺淳化寺大殿梁头挑檐等等,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文汇报记者 周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