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创作的月份牌《扑蝶图》(左)和《纳凉图》。
■文汇报记者 李婷
谈到徐悲鸿的创作,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油画和国画,其实他也曾画过月份牌。由市美术家协会编辑出版的图书《百年风华——上海月份牌100年》昨天在沪首发,首次披露了徐悲鸿创作月份牌背后的故事。
根据史料记载,月份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1月25日,《申报》在头版刊登了“本馆托点石斋精制华洋月份牌”等字样的公示。但美术界更倾向于把1914年作为月份牌的真正起点。那一年,画家郑曼陀用“擦笔加水彩”的方法画了四幅时装仕女图挂在张园,被大商人黄楚久看中,买下来用作中法大药房的商品广告。自此,“月份牌”成为“擦笔加水彩”这个新的绘画形式的专称,其广告效应被商家大加发掘。由于月份牌形式新颖、画面漂亮,在当时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月份牌研究学者江显辉表示,虽然在当时,月份牌的主要作用是商品广告,但它所画的内容却可以跟广告的物品没有直接关联,这给了创作者很大的发挥余地,谢之光、颜文梁等大批知名画家纷纷加入创作队伍。综合廖静文的回忆文章和《申报》的报道,江显辉发现,就连徐悲鸿也曾画过月份牌。
江显辉说,徐悲鸿从小随父习画,很早就显现出卓越的绘画才能。20岁前,他曾两度到上海寻求机会,结果工作无着落,失望而归。当徐悲鸿第三次来到上海,命运终于眷顾了这位对艺术执著追求的年轻人。最初,是两位朋友的帮助,让他有了落脚的地方,但不久,朋友陷入窘境,他也面临生计难题。因上海滩月份牌很是流行,他便尝试采用这种绘画形式创作了一幅《马》寄给上海审美书馆馆长高剑父。高剑父是“岭南画派”的标志性人物,收到画稿后很是赞赏,赞赏该作品“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之”,并邀请徐悲鸿再以春夏秋冬为题创作一组月份牌。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徐悲鸿创作了《扑蝶图》《纳凉图》《采菊图》《寒香图》送去,拿到了50大洋稿费,以此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徐悲鸿的这四幅图将四季景物画得清幽宜人,人物更是轻盈柔美,受到市场追捧。有一位市民收到友人赠送的这套月份牌,十分喜爱,特意为它们作了四首诗,并发表在复旦大学创办的第一份刊物《复旦》上。在江显辉看来,徐悲鸿虽然是无意中参与了月份牌的创作,但不可否认这个通俗的画种却是他走向画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