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刚:骷髅岛》海报。本版图片皆为资料图
杜庆春
电影《金刚:骷髅岛》在“奇观”的背后茫茫一片雾霭,“金刚”这个西方经典的关于现代社会的反思性符号,终于简化为一个文化产品行销的简单商标。
这些年明显倾向于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制作多了起来,这类制作一般借用好莱坞已经有些老化的电影品牌或非常成熟的类型叙事,其资金来源一部分也来自 中国的投资者。电影 《金刚:骷髅岛》 明显带有上述特征,它一方面呈现出为新市场打造的特定痕迹,另一方面也因为生产模式的“拼凑”属性,带出了文本里复杂的意涵。
《金刚》 《哥斯拉》 这类以巨型形象的格斗为招牌的电影,很大程度地依赖于计算机图形技术制造的视觉奇观,这样技术格局也就注定了巨大的投资规模。《金刚:骷髅岛》 带给我的直观印象是,影片为了控制预算,对巨兽打斗的视效场面做了一些压缩,转而增加大量实景里的人类的战争行为。这个策略的结果是使得塞缪尔·杰克逊扮演的美军中校成为一个关键的配角,他促成了叙事的支线扩张,以此保障全片的剧情容量。资本的“算计”直接导致了影片内容的拼凑,这部电影核心的对抗主题就变得混沌起来,它变得非常含糊,男、女主角丧失了传递特定价值观的使命,男主角希德尔斯顿以他的“个人魅力”成为票房保障。内在空乏的 《金刚:骷髅岛》 最后徒然成为“巨兽”和“美女”视觉标签的延续,创作者使用了既有商标的价值,却无心在影像的生产过程中去发掘新的意义并传递思索。
这部作品依然传递出庞杂有趣的信息,但它们全然由配角和游离在混沌主题之外的副线牵连出来,这些信息来源于小说 《黑暗之心》 和电影 《现代启示录》 等经典作品,漫无头绪地搅合了各种宏大主题——人性在自然中的迷失、战争促使人的疯狂以及古老部落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奇怪对抗。
于是,原始部落、巨兽、战争狂热与战争中的失败者构成了人性迷失后的无厘头对抗。直升机在轰鸣的音乐声中穿越丛林,这个视觉意象直接地来自科波拉导演的 《现代启示录》,只是用摇滚乐替换了瓦格纳的 《女武神》。一个流落荒岛的二战军人,如同穿越剧中的桥段一般,和越战军人相逢,时隔30年,两场战争对美国大众有着截然不同的精神塑造,却在这部电影里狭路相逢、化合出古怪的喜剧性。中校军官是一个喧宾夺主的配角,对他的塑造力度不仅超越了男主角,他甚至抢夺了很多原本应该属于“金刚”的银幕时间和戏份———他拒绝接受越战失败的现实,在远离文明社会的世外小岛上顽固坚持军人的职责,在非理性的“复仇”渴望的驱使下,最终毫无价值地死去,成了一个浓墨重彩又生硬拼凑的荒诞形象。生硬的、反情理逻辑的创作,暴露了通俗文化产 品把经典文本的“反思性”拆解成碎片,然后又简单粗暴地拼贴这些碎片。
由于资本驱动的产品意识,《金刚:骷髅岛》 制造了“无意义的”主角,制造了被强行分配了“坚定立场”的配角,以至于这部电影产生了奇特的景观:在几乎不可能获得主题共鸣的情况下,各类观众可以在各种破碎化的“文化基因”里投射各自的需求。电影在“奇观”的背后茫茫一片雾霭,“金刚”这个西方经典的关于现代社会的反思性符号,终于简化为一个文化产品行销的简单商标。
(作者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