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自行车运动的影片《破风》将于明天上映,图为电影剧照。(片方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中国是体育大国吗?没有疑问,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夏季奥运会上已领跑过金牌榜;在冬奥会上也不断开拓着新大项。而且,亚运会、奥运会、青奥会、冬奥会,神州大地拥抱过的世界综合性体育大赛已接近“大满贯”的圆满。那么,中国有能与体育大国形象匹配的体育影视作品吗?也许,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还停留在《沙鸥》《女篮五号》《大李、老李和小李》这些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作品。而我们印象最深刻的体育电视剧则是别国的《排球女将》。
眼看这一次申办冬奥会成功,中国竞技体育高歌猛进,中国的体育题材影视剧却依然是一片“蓝海”。据统计,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中,体育电影不足百部。如今的荧屏节目中,唱唱跳跳、情情爱爱远多于奋斗与挫折。当铺天盖地的青春片都将爱情当成青春的主题曲,热血、梦想、拼搏、公平竞争、人性光辉,这些关乎体育的青春关键词一度严重缺位。
于是,当申冬奥会成功的喜讯传来,圈内有声音认为,这将催热体育影视的崛起。从表面看,确实如此——聚焦自行车运动的影片《破风》将于明天上映;以著名网球运动员为原型的电影《李娜》已确认由陈可辛执导;电视综艺《报告!教练》也在周末荧屏中占领黄金档。但这些创作能否影响一代年轻人?能否在多年后被引为经典反复咀嚼?目前看来仍是个硕大的问号。
先培育体育粉丝,还是先推出体育作品?
体育题材在中国影视圈的小众地位显而易见,但放眼世界未必如此。
在电影工业发达的地方,体育片作为一个电影类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单是21世纪,《百万美元宝贝》《一球成名》《我爱贝克汉姆》等影片,就在好莱坞市场乃至奥斯卡颁奖礼上畅行无阻,更遑论《伯尔尼奇迹》《胜利大逃亡》《最长的一码》《洛奇》等在影史留名的经典之作。不单是时间的坐标轴上没有断点,取材的各个象限中也几乎面面俱到。足球、赛车、网球、冰雪、篮球、拳击、橄榄球、高尔夫,这些全球盛行的体育项目固然能找到对应的电影,诸如跳水、登山、赛马等并不普罗的内容同样有所涉及,就连体育经纪人这个专门角色,都能找到汤姆·克鲁斯的《甜心先生》作为代表。
在文艺评论人石述思看来,欧美体育电影发达,其成功基石是每一项运动背后数以千万计的拥趸,“一个以体育运动作为周末活动的家庭,自然而然就是体育电影的目标受众”。反观国内,即便全民健身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但说“体育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为时尚早。“到底应该是先培养喜爱体育的观众,还是用作品去感染观众爱上体育,这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石述思说,中国体育类影片在近些年泯然众人的一大原因就是,在商业效益越发凸显的电影市场中,有限的体育粉丝并未有效转化为票房生力军。票房前景未卜,谁来破局?《破风》导演林超贤借自行车术语表明心迹:“破风手的作用就是突破空气阻力,帮助队里的冲线手夺冠。作为一个团队,破风手是必须的,但最终只有冲线手有资格站上领奖台接受掌声与欢呼。谁来为队友排除阻力、为团队牺牲?这不仅是自行车队里的哲学,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体育题材影片。”
让竞技唱主角,还是借体育做背景?
小马奔腾集团副总裁李立功曾是北京体育大学的毕业生,后来转投影视圈,他对国内体育电影的最大疑问在于:“到底是体育类型电影,还是体育周边题材电影?”在他看来,中国的体育电影是该让紧张、刺激的竞技内容唱主角,还是单纯借用体育项目做个背景板而与其他类型嫁接?至今没有被厘清。“现在有些影视剧,体育只是个噱头,真正贩卖的是校园、喜剧和爱情。”李立功说,运动中最本质的精神应该是拼搏、团队与公平竞赛,但碍于编剧、导演等创作人员的体育经历有限,能如真实比赛那般动人心魄的竞技场景,很少能被银幕再现。为了弥补体育经验的缺失,用其他放之四海皆准的内容填充,成为不少国内体育电影创作人的首选。
正在筹备电影《李娜》的编剧张冀承认,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自己并非运动员出身,也从未迷上过网球。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一是花大把时间用于看比赛回放,看各国球星传记,以及研究中国的体育相关政策,随后拍出一部能让国内网球迷认可的电影;另一种选择,就是干脆抛开体育专业内容,把《李娜》当传记片来拍,讲一个未必遵循体育规则,只说单纯人性的故事。这真是个问题。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