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认识了西戈老师。把他拖进 “首席会客厅”当第一位客人,是因为他太典型了——典型的有故事,有想法。
西戈曾是正儿八经的中学老师,要说中学搞应试那一套,还有谁能比当过老师的人更清楚呢?现在西戈虽换了工作,但还混迹教育圈,同时,他也是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西戈的儿子读的学校不错,学习表现也不错,时而还能拿到班级老师的推荐,去参加学科竞赛培训。
“不是一个学科的培训,是三个学科的培训。”最初听西戈这么一说,还以为他在“炫耀”呢。这年头,谁家孩子要是和竞赛沾点边,当家长的心里就要踏实些,承受的压力可能也要小一点。在我身边,有前辈的孩子已参加过中考或高考,作为“过来人”痛数当年育儿史,最捶胸顿足的一件事就是迷信了“素质教育”的口号,没让孩子参加学科补习和竞赛培训。结果,成绩不够拔尖,搏一流名校的自主招生差口气……不少人忍无可忍,干脆把孩子送去留学了。
作为每天关注着教育界动向的记者,我近来更是被一拨人追问得紧:送孩子去参加竞赛,究竟值得吗?
高考改革,大势已明朗。再看今年的高校自主招生,名校都打出旗号,把学科竞赛获奖设为报考的前提、门槛。高校在招生链“上游”,老实说,今年新发的“指挥棒”对应届高三生的作用不大,毕竟木已成舟;但对位于更“下游”的初中和小学,对这个学段的学生和家长,那影响就大了。
再说回西戈,年前他就告诉我,准备让孩子“做减法”:退出一两个学科竞赛培训。
这唱的是哪一出?西戈坦言,儿子虽然受邀参加学科竞赛培训,不过都是最后入围的那几个。“说白了,自己搞得很辛苦,但十之八九是陪练、陪玩。”家长里有西戈这份清醒认知的,还真不多。人家拼命想挤进城还进不去,他的孩子幸运地擦边进去了,老爸却想着给孩子找退路。
那天我们一起闲聊的几个人中,还有一位比西戈“段位”更高的父亲——在圈内更加资深,他的孩子当年从上海考进清华,现在已经大学毕业了。西戈现在遭遇的关卡、心里的矛盾,这位父亲早些年也经历过。
“我女儿的同学那时都在忙竞赛,我让她别去了,成绩明明没有人家好,不如一门心思参加高考。”
这位老爸眼睛更“毒”,他一语道破玄机:在升学考试这场激烈的竞争面前,做家长的得明白,你的孩子到底是做分子还是做分母?如果没有成为分子的希望,平白无故做人家的分母,那为啥还要去费那劲、充那数、瞎折腾呢!
果不其然,放弃走竞赛道路的女儿后来以裸考高分被清华录取,“精明”的父亲笑了:不仅仅是因为孩子考进了心仪学校,更重要的是,女儿学得不是太辛苦,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没有被高中教育摧残得太厉害。
西戈的故事由他自己说,这里再补一段白:大约三年前我采访过一位大学教授,他自称“中等生爸爸”,为了给女儿一个愉快的童年和成长环境,周末大把时间他都带着女儿出去“不务正业”。教授有个朋友圈,志同道合的家长们让各自的孩子聚在一起看书、画画、嬉戏。
看看这个圈子,有人是名牌大学英语系教授,也有人是中文系教授……“你们若组个补习班,相互给孩子补补课,那不是无敌了?”那时我真给“中等生爸爸”提了个建议,结果引发一阵哄笑。原来,英语系教授的孩子,英语真不咋地;中文系教授的孩子,老爸从不管作文。
这些在外人看来比较懂教育的人,似乎是故意在培养“中等生”孩子呢!
比起分数、竞赛、竞争,教育有更重要的方向,需要家长们“把控”,难道不是吗?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