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为每个学生留下60小时,让学生的梦想和追求在紧张的学业中也不轻易丢弃。
每周三下午,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一(6)班教室都空荡荡的,全班43名学生各奔去处——图书馆、实验室、自主研究室、导师办公室甚至校外学习场所。课表上,这门课有个特殊的名字——“特需课”。课上学什么,由学生根据兴趣提出需求,学校量身定制专属方案。参加“特需班”的学生每周语、数、外各减少一节课,腾出的时间集中安排在周三下午,供他们自主学习。
在高一年级,35%的学生享受这种特需服务,因人而异、因需而设,“特需课”不是“我有你来”,而是“你要我备”。
特需课程更注重过程
作为创新“特需班”的一名成员,前天下午,高一(6)班学生李佳蓓带着课题《在我校教学楼照明系统中使用太阳能的可行性分析》,来到学校的“学生自主研究中心”,她利用整个下午四节课的时间,上网进行文献检索完成报告,准备参加不久后举行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四年前,李佳蓓对太阳能发电产生兴趣,初中完成一篇小论文探讨太阳能在教学楼照明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进入高中,小李的爱好并没有因为紧张的学业而中断,她参加了创新特需班,通过书面申请、科学素养测试和专业面试,她的“特需学习”项目获得批准。有了时间保障,每周三下午,在学校7号楼的露天平台上,常常可以看见李佳蓓忙碌而专注的身影。
按照每周4节“特需课”、一学期20周计算,光从时间上,学校就为学生梦想留出60小时。不少参与“特需课”的学生感叹,能追随内心的需求很幸运。
在“特需课”上,学生可以抛开学业压力,追求艺术的美;也可以抽出时间撰写一篇论文……对此,高三学生顾昊天深有感触,“‘特需课’和小论文课题研究不同,我们不用担心最后的结果,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收获了你想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