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斯特恩在上海交通大学作演讲。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当德国“工业4.0”概念红遍全球,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式创新有何特别之处?未来创新的制胜基因又在哪里?昨天晚上,当英国百年老牌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首席科学官保罗·斯特恩抵沪,着实令上海高校的“技术宅”兴奋了一把。这位在英国政府、企业创新技术核心部门身居要职多年的资深科创先锋,在上海交大与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起一个话题——“创新制胜”。
如果说过去的成功企业还镌刻有深深的国家印记,在他看来,未来的世界级公司“国家标签”将弱化,“如果你能融合越多的文化与创新基因,你可能会做得越成功!”演讲前,保罗·斯特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分享了他对未来创新制胜之道的判断。
“创新门户”收集每个员工创意
如果你还认为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双R”标志仅是高端汽车的代名词,那就落伍了。罗尔斯·罗伊斯早就剥离了汽车业务,作为世界三大航空发动机厂家之一,业内对其更熟悉的称呼是“航空制造巨擘”。更准确地说,罗罗公司涉足民用航空、防务航空、船舶和能源四大市场,无一不渗透着最顶尖的高科技。
从工业革命一路走来,欧洲企业从来不缺“百年老店”,对于罗罗公司,外界也在猜测:创新在老品牌里到底有什么位置?保罗·斯特恩的答案倒无比简单:第一位置。
很难想象,在素来给人留下保守严谨形象的英国企业内,“创新”早已成为“全民参与”的节目。“创新可不是老板挥舞双手在办公室空喊,罗罗公司每年以超过10亿英镑的经费投入创新。公司的策略是充分利用每个员工的智力,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
保罗·斯特恩跟记者谈到罗罗公司的一个特别设计——“创新门户”网站。一方面,公司领导层会发布需要创新的方向,比如下一代海洋石油开采船的能源收集系统所需要攻关的关键技术,尽可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员工这边,可以尽量发挥创意,提出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最近,罗罗公司宣布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发动机部件,就是这个内部创新的最新战绩。《经济学人》等媒体评论,这是制造技术的又一次重要变革。有意思的是,“创新门户”上,有时员工也会提供一些与科技不那么紧密相关的创意,比如“改造”办公室,创新办公氛围让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融合制胜,“国家印记”淡化
如同很多世界级高新科创企业都有自己内部的“神秘大学”,罗罗公司也不例外。如果说罗罗公司是生产飞机引擎的巨头,那么罗罗的内部“创新引擎”大概要属罗罗大学科技中心(UTC)。
保罗·斯特恩称,这是一个汇聚全球31所大学的中心,类似“罗罗公司与各大学的合资企业”,即企业和学校双双投资,而研发中心设在各个大学内,每个大学有一个具体的研究项目。
这些研究都是最基础的前沿科技,可能短期内还无法应用,但听来却让人激动。比如,有个大学负责机器人修理技术。在航空领域,飞机引擎内部的精巧程度可能不亚于人的大脑,而当这个引擎内部某个地方坏了,人无法进入,就需要研发微型机器人通过很小的一个破口,进入其内部,七拐八绕“诊断”到坏死点,并且还有“修理”能力。
“更多英国企业偏向内部庞大的研发中心,但我们认为这不够灵活,无法网罗全球创新的最强大脑。目前,一些英国企业也考虑我们这种产学研合作特别模式。”担任过英国多家知名技术公司的管理职位,还以科学与技术部总干事身份加入英国政府国防部,负责主管英国每年价值5亿英镑的国防科技投资,保罗·斯特恩以他几十年的从业经历看,未来创新的基因一定来源于跨国界、跨文化的合作与融合。
“追溯英国的工业发展历史,我们在医药、汽车、航空等很多领域都有创新,而同为欧洲国家的德国、芬兰、挪威亦不缺乏创新,但每个国家的创新基因是不同的。”保罗·斯特恩有种预感:未来的世界级企业、跨国公司,谁能融合起更多的文化,谁就可能更成功。他透露,他正在观察、考虑未来与中国高校展开合作。
本次旋风抵沪后,保罗·斯特恩将以三天走遍上海、成都、北京三地的节奏,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中国学子分享“创新制胜”智慧课堂。
2014年,中英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将共同筹办2015文化交流年。针对两国文化交流的元年,今年,一系列代表中英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最高水平的活动将在两国集中展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