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知识产权,造福更多患者
早期多通道装置推动了人工耳蜗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但许多受试患者在没有上下文语境或视觉提示的情况下,依然无法跟上对话单词或句子。下一个发展方向就要跨越这个技术屏障。
1991年,布莱克·威尔逊向全球报告了一种全新的语音处理策略,首度以极为清晰的方式理顺了耳蜗内的“位置密码”。鉴于没有两个电极会同时接受到同一个电子信号,威尔逊提出的策略可以最低限度地减少了声音扭曲或破碎。经过这个和此后其他的重要发现,威尔逊的CIS编码方案已经可以让大部分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第一次在没有视觉提示的情况下理解单词和句子。
这个编码系统依据的原理即:声音会对耳蜗内毛细胞所在的不同区域产生刺激,由此设计出相应的电极束来刺激那些原本需要毛细胞去“激活”的区域,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对话。
CIS系统奠定了声音信息处理策略的基础,如今在全球广为传播,并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极大推动了人工耳蜗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这代人工耳蜗之所以能快速被各国引进、应用,还源于一项重要政策,即由威尔逊团队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下的这项人工耳蜗研究的所有知识产权被无偿捐出,进入公共使用领域。如此用意也是为了快速推动各国人工耳蜗研究,造福患者。
回顾这段半个世纪前的研发历程,这3名人工耳蜗研发者分别在各自领域推动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可能: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耳鼻喉科医生克拉克完成一个可以指导未来设计的实验性装置;霍克迈尔,一个电子工程师,也是医学电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她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并致力于推动将人工耳蜗装置走出实验室;杜克大学的威尔逊为开发语言识别技术做出重要贡献,该技术大大改善了语言失真问题。他们之后,全球众多实验室和科学家加入人工耳蜗的研发队列,互相借鉴,启发,改进,再创新。
文汇报记者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