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步引进,但徘徊多年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几乎是同时引进了这个技术。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做过第一例人工耳蜗手术,不过,由于术后出现感染,植入者不得不很快将它取出。到了80年代,全国做了约1000例进口的单道人工耳蜗手术,但术后发现,患者虽然能听到声音,但无法理解它的意思。
实际上,我国当初植入的是第一代人工耳蜗——单通道刺激装置,即传递给听神经刺激的通道只有一个,但是语言的信息是复杂的,只通过一个通道得出的信息量十分有限,植入者“听见”的只能是聒噪的噪音,而非真正的语言。
这次失败的尝试导致我国的医生和患者对人工耳蜗持观望态度,全国仅少数科研人员顶住压力继续攻关。王正敏的团队是其中之一。
“我们几乎是和国外同时意识到人工耳蜗的问题的,但就在他们一代代研发更新产品时,我们的医生、科研人员还在徘徊,在这方面至少落后了10年。”中科院声学所医用声学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肖灵曾在2010年谈及国产人工耳蜗临床转化进程时这样对媒体说。
198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首次批准了多通道人工耳蜗,用于治疗语后聋成年患者。3年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份共识性文件得出一个关键结论:比起单道刺激,多通道刺激可能拥有更优越的语音识别性能。多通道刺激装置此后成为人工耳蜗研发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