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王正敏案·
王正敏院士累了!
国产人工耳蜗的问世,给很多聋人带来了福音。但眼下,因学生举报被推上“学术造假”的风口浪尖,王正敏院士领衔的科研成果也被指“克隆”。而关于他涉嫌学术行为不端的调查,到目前为止,中科院也没有给出定论。
连日来,本报出动几路记者 深入调查、多方取证,试图还原所谓人工耳蜗造假和学术不端的真相。
在学界,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呼声:“将高度专业化研究领域的问题不断在媒体上以泛道德的眼光翻炒各种似是而非的证据,形成全民大会般的公审,这并不合适。”“对一项科研成果的鉴定,国家有一些基本的鉴定和审查制度,应该是制度说了算,而不是媒体说了算。”
我们感慨,良好的学术环境,必须由全社会共同营造并维护。而院士制度改革这样严肃的命题,又岂能随意以一场纷争来开刀。
——编者
医生总在解救别人的危机,但过去的大半年,复旦大学王正敏医生遭遇了史无前例的个人危机——由他领衔研制的我国第一个国产人工耳蜗被质疑为“抄袭”国外产品的仿品,并引发一系列针对他学术地位再定性的连锁反应。
到底是抄袭、克隆、高仿,还是自主研发、吸收消化、集成创新?那只被反复提及的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在第一只国产人工耳蜗的诞生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要厘清这起沸沸扬扬的学术风波,绕不开的一个原点性的问题:第一只国产人工耳蜗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