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大的谎话”
“因为王正敏医生的坚持,我们走到一起,如果现在你们说是抄袭,实在太伤害我们当年这批人的情感了。”国产人工耳蜗首创团队成员说。
如今的王正敏,是著名眼耳喉鼻科专家、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这名生于1935年的传统知识分子万万没想到,在年近八旬之际,会被自己的学生举报“学术不端”,而“证据”之一即是他为之奋斗30年的心血——第一只国产人工耳蜗,被指为“抄袭”国外产品的仿品。
“国产人工耳蜗是我多年的梦想,国外产品对我曾有启发,但绝不是克隆。”1月18日是个周六,王正敏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言语缓慢,有些疲惫。他的同事悄悄告诉记者,“老先生最近蛮累的,同样的话对不同的记者其实已经说了好多遍……”
与王正敏相比,谈及国产人工耳蜗“抄袭说”,当年的首创团队成员情绪更为激烈。
“我们体外机的做法跟澳大利亚的、美国的、奥地利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全部采用崭新的方法,没有采用他们的器件和模型。讲我们仿制,这是天大的谎话。谁说了我倒想追根究底一下——他知道不知道,知道这种做法的人实际上只有我一个人,媒体没采访过我,就说我是仿制的,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样荒唐的事情都做得出来……”周耀华今年74岁,时任复旦大学通信系教授、复旦-德州仪器(TI)联合实验室主任,是当年国产人工耳蜗语音信息处理器(体外机部分)的主要研制者。谈及当年的研发历程,老先生强调国产人工耳蜗与国外产品的差异。
而对于此前媒体报道将首创团队成员、时任上海市眼耳鼻喉科医院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技师范宝华说“65%用他(国外)的技术,35%用自己的”,作为剽窃国外产品的证据。范宝华直陈,采访原话被断章取义,“我的原意是,当时国家专利法规定,实用新型专利必须25%是国产自主技术,我跟大家说,我们申请专利,就至少要做到35%是自己的,65%是国外的。”
“老先生这样激动不是没有道理。国产耳蜗是王医生多年的梦想,因为他的坚持,我们这批人走到一起,如果现在你们说是‘抄袭’,实在太伤害我们当年这批人的情感了。”坐在沙发上,吉为民淡淡地对记者说。他是当年上海贝岭微电子有限公司产品工程师、负责首个国产人工耳蜗植入体专用集成电路和工艺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