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可期——第三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选”日前揭晓,王酉博、王哲、华彦颉、杜华锋、沈钰、张青、侯铭津、耿文霞、梅冬9位作者脱颖而出。
该评选自发布征稿启事以来,在篆刻界刮起“青春旋风”,参评者大多来自各大高校的美术、书法专业,以90后为主,女生占比不小。他们的创作上溯战国古玺、秦印、南北朝官印,下至浙派、元朱等,取法宽博,并融入现代创作手法与理念,体现出年轻作者扎根传统、善于思考、视野开阔、多头探索等特点。
为年轻人搭台,上海青年篆刻群体不断壮大
记者了解到,此次入选的9位作者将与之前的20位作者及近20位年轻西泠印社社员一起,亮相今年11月初举办的“青春可期——首届全国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
“我们希望为年轻人竖梯搭台,让他们被更多人看见。”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刻专委会主任徐庆华表达了举办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选的初衷。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创作经验的篆刻人,他深知前辈的鼓励和关注对年轻人成长的重要性。当年,他只是一位篆刻业余爱好者,19岁那年在一次全国篆刻评选中获奖,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规划。徐庆华欣慰地表示,三期上海优秀青年篆刻家作品评选,效果已经逐步显现,上海的青年篆刻群体正在不断壮大。
以第三期入选的9位作者为例,90后占大多数,且来自全国各地。“从印章释文的审读到标点符号的纠错,张炜羽、张铭、黄连萍等篆刻专委会前辈的悉心指导不仅让我学习到了专业的知识,也让我更有信心面对以后的工作。”此次入选的侯铭津老家在河南,1997年出生的他现仍是上海师范大学书法篆刻专业在读研究生。在篆刻创作中,他侧重于“金文入印”“笔意表现”的探索。
1999年出生于江西的杜华锋则注重古代将军印的研习,并在“临印”中琢磨优秀作品章法、结构等。“这一次入选,对于我们这些从事篆刻艺术的青年人群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机会,在同辈之间亦可以互相交流与学习。”
女性创作者增多,带来更多元艺术风格
篆刻用刀如用笔,加之石材有一定硬度和涩度,在行刀时手必须稳、手腕必须有力。也因此,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篆刻作者以男性占绝大多数。而第三期入选的9位作者中,有4位是女性。“刻印确实需要有一定力量才能完成,但不是蛮力是巧力。”此次入选的张青说,作为一位女性创作者,篆刻之所以吸引她,一方面是因为从刻印、盖印、拓边款到制作印谱的全手作过程;另一方面,篆刻在特殊材质呈现的形式美感也是其他艺术无可替代的,即刀刻在石头上的爽利金石味。“印面很小,发挥的空间却是无限的,人的性情、审美都寄托在这方寸之间。”
张青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硕士,2008年毕业后回到了上海。她说,上海曾是全国篆刻的重镇,诞生了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钱瘦铁等大家。如今,韩天衡、刘一闻、童衍方等名家依旧声名远播。“艺术的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积淀下来的丰厚艺术土壤,给予年轻创作者的发展空间更大。”这些年,张青也明显感觉到了变化,刚回到上海那会,从事篆刻创作的年轻面孔比较少,近几年,越来越多青年创作者从全国各地汇聚到了上海。
徐庆华告诉记者,女性创作者增多与越来越多高校设立书法篆刻专业有关。截至目前,全国设置了书法本科的高校有将近200所,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约120所,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的高校有数十所。考取这些专业的学子中,女生的比例高,她们积极参加展览,入选获奖的比例也随之增加,可见度不断提升。而更多女性创作者的加入,也为篆刻带来了更多元的艺术风格。“相信通过上海书协、各大院校与老中青篆刻家们的共同努力,更多‘好苗子’将被发掘,在新时期海上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作者:李婷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