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搭建平台,推动全国高端演奏人才培养——这个周日(9月17日),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弦乐艺术表演人才培训》项目结项音乐会,将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中西部紧缺人才,还有来自全国15个省份的高端弦乐表演人才共聚申城,其中不乏弦乐表演艺术领域国家级课题主持人、高校教授、乐团首席等,他们将共同奏响新时代中国弦乐表演的恢弘篇章。
本次结项音乐会依托上音平台,邀请指挥家林大叶与王勇教授担任指挥与主持。曲目兼顾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展现我国最高音乐水准的同时,进一步呈现中国特色。比如,由我国蒙古族作曲家叶尔达创作的弦乐五重奏《马蹄踏响》,以蒙古族艺术中的“马文化”为灵魂,将其音乐中的“走马”作为核心素材,体现出浓浓的民族风情。还有一首作品的上演将独具历史意味——上音何占豪教授在创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前,完成的弦乐四重奏版《梁祝》。它是协奏曲版的前身,也被称为“小梁祝”。该作的创作过程,反映与记录了上海音乐学院弦乐学科发展的过往、当下与未来。9月17日晚,本曲作者何占豪教授与授课专家丁芷诺教授、沈西蒂教授等上音老一辈音乐家、教育家也将来到音乐会现场,再次见证弦乐学科作为上音传统优势学科,通过发挥学科积聚效应,推动新时代中国弦乐艺术砥砺前行。
得益于上海音乐学院弦乐学科传统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弦乐艺术表演人才培训》项目聚集一批国内外著名弦乐表演艺术家、教育家、音乐评论家、指挥家、作曲家等,共聘请各界专家44位,其中不乏有王健、吕思清等名家。教学内容上,除了强化舞台表演与实践,使学员在国内外重大音乐赛事中保持强大竞争力,体现中国特色;更是通过史论、创作、表演美学、弦乐教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理论课程学习,强调学员就中外经典作品进行编创能力培养,推动弦乐表演和弦乐创作与评论,建立中国特色弦乐艺术的理论体系。本项目也将与上音另一项人才培训项目《新时代音乐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进行课程和培养方法的联动,形成舞台表演与艺术理论评论的学科交互与融合。
项目主持人、管弦系党支部书记盛利教授表示,此次人才培训在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的指导下,得到上海音乐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尤其得到了项目组及志愿服务团队的无私帮助。正是他们的不辞辛劳,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保障。“传承过往,展望未来。”此次人才培训,既是上音弦乐专业优良传统的体现,也是上海音乐学院通过不断实践总结,注重新时代优秀表演人才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规格的一种开拓。项目通过具有创新意味的课程体系与系列艺术实践,为弦乐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的平台。尤其对于高端人才、紧缺人才与评论人才的培养设定,不仅较为贴切地吻合了我国当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缓解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弦乐发展不均衡与不充分问题。“看到学员们在高强度的培训中,仍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同为弦乐从业者的我,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本次培训以选拔高水平弦乐演奏、评论人才为目标,兼顾中西部地区紧缺人才的培养,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从100多名申请人中选拨出30名学员。这些学员来自各大院团首席、教授,以及省部级项目主持人或国际奖项获得者等。其中,中西部地区学员占比23%;副教授以上、国际获奖者或省部级课题负责人占比77%。
作者:姜方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