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5年首演以来,《天鹅湖》在古典芭蕾界地位独一无二;创作于1870年的《葛蓓莉娅》则是19世纪浪漫主义古典舞剧珍品、喜剧芭蕾的典型。能将这样两部穿行过一个多世纪的作品带去西方“踢馆”,接受苛刻的欧美观众审视,上芭的实力与勇气缺一不可。更值得记取的是,两次纯粹商演的成功,让中外演出机构看到了把更多中国作品呈现给欧美市场的可能。图为《葛蓓莉娅》演出照。(上芭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当地时间2月21日晚,加拿大蒙特利尔文化中心大剧院,48位女演员脱下脚尖鞋摆成心型,姑娘们用特别方式告别新一轮海外演出。2月18日至21日,上海芭蕾舞团在蒙特利尔连演5场纯法国学派、巴黎歌剧院版《葛蓓莉娅》。这情形与一个月前何其相似。1月17日晚,荷兰海牙世界论坛剧院,上芭的姑娘们同样用舞鞋拼成的心型与过去30多天既艰难又极富成就感的日子作别。从2015年12月15日布雷达开始,上芭带着豪华版《天鹅湖》 走过阿姆斯特丹、格罗宁根、恩斯赫特、鹿特丹、海尔伦、阿珀尔多伦、海牙等8座荷兰城市,完成26场巡演。
豪华版 《天鹅湖》 收官时,荷兰媒体盘点:“这创造了中国的芭蕾舞团在荷兰乃至整个欧洲进行古典芭蕾巡演的新纪录,也追平了由俄罗斯柴可夫斯基皮尔姆芭蕾舞团创造的在阿姆斯特丹一周连演7场 《天鹅湖》 的商演纪录。”到了 《葛蓓莉娅》 落下帷幕,加拿大人用“倾倒一座城市”为来自中国上海的艺术家作诗。
但对上海芭蕾舞团、中国芭蕾舞而言,巡演意义远不止到国外“刷存在感”。以专业论,自1895年首演以来,《天鹅湖》 在古典芭蕾界地位独一无二;创作于1870年的 《葛蓓莉娅》 则是19世纪浪漫主义古典舞剧珍品、喜剧芭蕾的典型。能将这样两部穿行过一个多世纪的作品带去西方“踢馆”,接受苛刻的欧美观众审视,上芭的实力与勇气缺一不可。更值得记取的在于中外文化交流上——《天鹅湖》 在荷兰的26场巡演,获得平均90%的上座率;《葛蓓莉亚》 在加拿大5场演出,最高票价即便是160加元,也场场爆满。两次纯粹商演的成功,让中外演出机构看到了把更多中国作品呈现给欧美市场的可能。
“双轨制”舞步验证国际水准
“天鹅”足尖轻踮,裙摆浮动若萍,舞台,仿佛真成了一汪波光粼粼的湖水。布雷达首演,荷兰人感慨:我们看过俄罗斯人、法国人、英国人演出 《天鹅湖》,但中国人的表演是如此恢弘、漂亮。在他们记忆里,来自东方的日本、印尼的芭蕾舞团也到过荷兰,但他们跳的都是现代舞剧,中国人不一样,他们敢跳欧洲人的古典芭蕾。
这样的演出于上芭又何尝不是开先河的? 以往,他们飞赴欧美,带去的作品要么讲述中国故事如 《梁祝》,要么是现代舞剧如 《简爱》。而 《天鹅湖》和 《葛蓓莉亚》 的分量无可比拟。经历百余年积淀与打磨,这两出经典散发着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几乎所有的古典芭蕾舞团都会排演它们。“必须承认,我们和西方顶级芭蕾舞团还有很大差距。”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把这两次欧美之行比喻为“班门弄斧”,“要接受比国内严苛得多的评判。”敢于“弄斧”,因为上芭跳的是“双轨制”舞步。国内编舞人才奇缺,他们便力邀国外名家加盟,豪华版 《天鹅湖》 是上芭客席编导、前英国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的原创。现场乐队伴奏曾是上芭的“痛脚”,但 《葛蓓莉亚》演出时,他们一手牵起蒙特利尔大芭蕾舞团乐队,一手邀来乌克兰著名指挥奥兰克西·宾特利。编导、指挥可以邀约而来,但对聘请国外演员,辛丽丽曾犹豫过:“一张欧洲人面孔,怎能与群舞的东方脸相融合?”但迪恩的一番话提醒了辛丽丽:“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有几个伦敦人,纽约芭蕾舞团又有几个纽约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也该有国际化的演员。”于是,《天鹅湖》 的巡演,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首席演员依次被请来充实阵容。就这样,在客席编导、客席演员的助力之下,一次样本化的“双轨制”舞步佳作,让上芭有了与国际对话的水准,也为他们即将开启的 《哈姆雷特》 大戏增添几许砝码。
纯粹“生意”让多方共赢
区别于由政府主导的交流演出,上芭的 《天鹅湖》 巡演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与荷兰星辰戏剧有限公司两家联手运作,做的是“生意”。在荷兰,星辰公司是4家专营芭蕾舞演出机构里仅有的纯商业属性公司,因而他们格外看重票房。老板梅登与中国文化打过30年交情。其间,他推动过近80个中国项目走向欧洲。梅登坦言,过去他向欧洲观众介绍的中国节目多为杂技,上芭的豪华版 《天鹅湖》 是他首次向欧洲介绍中国的芭蕾舞团。因而,巡演开始前,他自认是承担风险的——若成功,有可能一举打开中国芭蕾在欧洲的市场;若不成,未来5到10年,欧洲演出商都会对中国芭蕾说不。
幸好,上芭的荷兰巡演,为中国芭蕾与欧洲古典芭蕾市场之间精准地卡上了第一个齿轮——艺术家与中外演出机构合力,促成中国的芭蕾舞团在欧洲出演古典芭蕾,并经受真刀真枪的商业考验。4天5场的 《葛蓓莉亚》 也是在商言商的运作。今后,这一模式大可被上芭再度复制,亦可推广到全国。
市场的开拓迈出坚实一步,而对个体来说,也许巡演改变的是他们的职业生涯。吴虎生在荷兰跳了12场,第一站布雷达,他与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首席史蒂文·麦克雷各跳一场。史蒂文上场时,吴虎生在后台观察,发现他总能在一些自己表演时无所事事的环节上增加些手势、肢体语言。他还同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的首席女演员劳伦·卡斯伯特森合作3场。第三幕,魔王告诉王子白天鹅仍在受困的真相后,王子跪地哀求,黑天鹅得意地嘲笑,卡斯伯特森将这一幕表现得极为精确。“那一瞬,我有种真的被嘲笑的感觉。”吴虎生说,或许那就是荷兰剧评人看重的“情感表达”。在荷兰演出9场的范晓枫向往的则是同一剧目连演一个月的酣畅感:“我曾在澳洲芭蕾舞团做客席演员,每逢演出季,他们能在悉尼歌剧院连演同一出剧目长达一个半月。这样肌肉的记忆会更深刻。”还有许多年轻演员,都在欧美两轮巡演中一天天地淬炼自己。
今天,上海芭蕾舞团将从加拿大回到上海。明天,原创芭蕾舞剧 《哈姆雷特》 将开启排练,并于4月15日首演。在世界面前频频亮相,辛丽丽看到了上芭未来更贴合国际规律的步伐,“等今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启用,有了专属场地、演出季,将有利于客席演员的流动,以及本土演员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