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曲剧《四世同堂》剧照。
■文汇报记者 许旸
恰逢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小说《四世同堂》面世70周年,北京曲剧时隔18年后再度亮相申城。“虎妞演得太好了!”“从老北京吹来一股强劲的风……”不少沪上观众在社交平台发布观演感受。日前,北京曲剧《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相继登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让更多人领略到北京曲剧的独特京韵。
62年前,“北京曲剧”由老舍先生命名而问世,开山剧目正是老舍写的《柳树井》。老舍曾说:北京是曲艺的发祥地,曲艺里数单弦牌子曲最为通俗、最能代表北京的韵味。“我看不如拿单弦牌子曲作基调,也就是说,拿拆唱八角鼓做底子,往上头添东西,京韵、梅花、奉调大鼓的音乐都可以加进去。咱们中国好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戏,唯独北京没有,干脆,你们就大着点胆子,拿出点气魄来,创出个北京的地方戏,叫‘北京曲剧’!”当时,在座的一群北京艺人都很认同老舍先生的想法,纷纷响应支持。
北京曲剧应运而生,以“京腔京韵、京弦京鼓”演绎“京人京事”而见长。老舍这么定义:曲剧是用民间曲艺的各种曲牌与腔调来表演歌剧,“单弦”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音乐。用北京作家邓友梅的话来讲:北京的声音唯“单弦”,有一种纯北京地方风味。而北京曲剧正是由单弦及北方民间曲调发展而来,道白以普通话为基础,突出北京语言特色,成为北京唯一的地方戏。
此次来沪演出的曲剧《四世同堂》在编排上有所创新,导演王翼介绍,此次版本更接近老舍原著中的批判意识和大爱精神。另一大变化就是主演阵容年轻化,在年龄上更接近原著。布景采用纱幕,演员在开场或闭幕唱白时不会“埋在幕里”,与正戏衔接时更“浑然一体”。
自1952年老舍写下首个曲剧剧本以来,曲剧团便紧紧跟随先生,持续演出了根据老舍8部剧本及小说改编的曲剧。如今北京曲剧共演出了200多出剧目,《啼笑因缘》、《杨乃武与小白菜》、《烟壶》、《珍妃泪》等作品一度深入人心。“这个年轻剧团选择最有效的成长方式,它的表演没有程式化,牢牢抓住名家名作壮大自己,扎根在深厚文学沃土中,走贴近生活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逐步开创了广为学习、吸纳滋养的大格局。”资深制作人唐斯复告诉记者,北京曲剧以实践证明,一个剧作的生命力关键正是剧本的文学底蕴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