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以来中国文化其实有一种‘青春崇拜’,为什么崇拜青春?因为五四运动的开始,就是新青年拯救腐朽的帝国。放置到更宽泛意义上来说,如果说农牧时代是要靠个人的经验积累因而有尊老文化的话,现代工业社会知识迭代更新非常快,这个时候产生了时间感的变化,对年轻人有畏惧感,于是有了‘青年’的概念。”
当青年评论家刘大先在9月11日由江苏省作协主办的“江苏青年文学论坛”首场活动“青春的行走——作家成长与当代文学七十年”上谈论这个观点时,意味着,自“80后”概念提出以来沿用代际划分作家,并热切地推出每个代际的典型作家以期证明这一代际作家整体上获得了实绩,找到了一点因由。
如作家鲁敏所言,当下青春文学的研究是当代文学批评现场的显学,对于青年一代的写作特别关注。这种关注的传统,或许在于,“很多前辈同行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写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研究青春文学某种意义上就是研究文学现场的前瞻性和重要作家。”然而放置到今天的文学现场,青年文学确切地代表了文学现场的前瞻性吗?
■ 《中华文学选刊》在五四青年节发起的新青年新文学调查问卷
《中华文学选刊》于今年第五、六期刊发了一组调查问卷,向目前活跃于文学期刊、网络社区及类型文学领域的35岁以下青年作家(1985年及以后出生)发去调查问卷,提出了10组问题,共有117位作家参与。问题涉及多个层面,何时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学习的专业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它能够给写作提供滋养吗?当下的文学生产和传播机制是否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与足够多的途径?关注同代人的写作吗?文学期刊、专业奖项、写作同行、专家学者、图书市场、大众媒体及互联网等所呈现的文学评价尺度,有哪些会影响写作?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想探求,青年作家们的来路与去程,以及他们给当下文学现场真正能提供的新的东西。
以鲁敏对于这组数据的观察,这些青年作家在个人经验和宏阔历史背景之间有两种思考,“一类人认为我存在即合理,我是当下时代中的个体存在,我的存在能够折射出这个时代的东西,并不见得一定要特别为这个时代添砖加瓦;另一类作家则做了有意识的自我训练,认为一定要走出小我,在大的时代背景中像一个图钉一样把自己钉在那里。”不可否认,青年作家们确切地在思考自身与时代关联的问题。正如作家周恺所说,“很多‘90’后作家,其实对于时代的关注要远远大于对个人的关注,然而时代也就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最终都会归结到个体身上。”
作为“90后”作家,周恺有一种感受,“当我阅读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作品时,感觉他们对于青春的书写和我们这一代人是能够对接上的,他们的疼痛感、生命体验,很多时候与我是相通的,尽管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青春的感受是相近的。”这也意味着,青春是一种生命体验,或许它与年龄不必然相关。
于作家孙频而言,青春首先是社会文化下的一个产物。“我出生的年代与地域决定了我写作的某些特质。我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很多东西在消退也有很多东西正在成长,出生地域是一个城乡结合带,两者之中都有一些冲突的东西,我的写作中反复在写这些命题,都是我内心感觉最失衡的东西,我内在没有建立起一个秩序,对建立秩序的渴望是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写作的欲望,我觉得这种欲望与挣扎就是青春。”
一个现实的问题或许在于,如青年评论家何同彬所说,上世纪80年代文学把今后几十年中国文学基本上能够敞开的空间大部分都敞开了,包括文学观念、文学制度都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了。当文学某种意义上被框定了,后面的青年写作想摆脱这个框架,当然是特别困难的。
刘大先梳理了当代文学七十年作品中的青年形象,新世纪以来,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和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中的两个主人公,成为当下青年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与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加林的青年形象是一个宏大的主体,像巨人一样行走在社会中,堂堂正正地站立在那里,而涂自强和陈金芳都是野心勃勃却最终失败的青年,而且这种失败是注定的。而在更年轻的作家们这里,笔下出现的更多的是一种“佛系青年”,青年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在严肃文学、商业文学、网络文学构建的多样态文学的当下,现代文学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文学观念发生了幽微的变化,这个时代的文学发生了转型。青年作家们要因循塑造人物经典形象、建立自己文学史的知识的谱系,变得尤为困难。
也正如青年评论家项静所言,社会变化太快导致产生了诸多焦虑和急切的想法,“我们对青春反复的讨论,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的匮乏。这个匮乏是,我们没有一个话语去应对文学写作的局面,只有拿青春这两个字去说话。青春本该指它的活力或者是革命性的力量,但当下希望文学产生革命性的力量对我们精神有一个向上的超越,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说,一个多元化的层次复杂的社会生态里,无法建立起一个整体性的关于文学的想象,关于青春的想象。“我们的青年作家或者写青春的作家,对这样的文学形式做不出一个反驳的动作,然而我们把青春作为一个力量,就应该提供一种新的文学途径。”
本次论坛上,苏州大学“江苏当代文学研究基地”的成立揭牌仪式举行。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表示,江苏省作协将邀请省内人文院校和相关文学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在江苏省范围内建设一批“江苏当代文学研究基地”,使之成为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人才培养和文学交流于一体的当代文学研究基地。同时,自今年起,江苏省作协每年举办2-3场江苏文学青年论坛系列活动,以青年写作为总话题,通过对谈、访谈的方式开展省内外青年作家、批评家与青年学子的交流与互动,展示江苏青年作家和江苏文学新的写作风貌,促进江苏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双向交流和共同发展。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书记处书记汪政、苏州大学教授王尧出席论坛。
作者:何晶
编辑:李凌俊
责任编辑:陆梅
*文学报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